清明节与寒食节有哪些渊源?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气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其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祭祖节日。它与干支时间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即太阳黄经达15°为清明节气,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流行于北方地区的寒食节禁火、冷食习俗。

而寒食节是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有关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每到初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们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