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晚年过得很悲惨,这是与他的性格有关吗?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李白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他的晚年生活很凄惨,这一点与他的遭遇有关,和他的性格也有很大关系。性格决定命运,李白一生坎坷,仕途不顺,也和他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

有才华的人都有几分傲气,李白也不例外,这为他日后的坎坷经历瞒下隐患。

我们先来看一下李白早期的经历,还是很顺利的。如果他好好把握,即使不能官居要职,衣食无忧也是毫无问题的。

李白文武双全,对音律也很有研究,琴弹得也不错。他的祖籍甘肃天水,据说他是唐室后裔。他虽然没有参加科举考试,但是却通过婚姻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在古代,改变人生的方式一个是科举考试,另外一个便是婚姻。李白的第一任妻子是宰相许圉师的孙女,他的第二任妻子则是宰相宗楚客的孙女。

如此一来,李白因为岳父的关系,成功跻身上流社会,得到贵族的喜爱。李白的才华很快便被唐玄宗发现,并受到赏识。

史书记载李白: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年轻的李白曾在徂徕山隐居,每日与好友对酒当歌,纵情山水,以诗交流,洒脱豪爽。

据说,第一次见到李白的贺知章,便对他赞不绝口,非常欣赏。称其为天上的谪仙。文如其人,李白的诗,和他一样,洒脱自如、飘逸瑰丽。他的诗歌富含浪漫主义色彩,比喻奇特、让人过目不忘。

他笔下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看似夸张,却形象地写出庐山瀑布的气势和特色。他擅长五绝、七绝,乐府、歌行的写作出神入化,到了挥洒自如的境界。他笔下的诗词,风格变化如洛神舞动的衣裙,摇曳生姿,气质非凡。

李白从小学习剑术,因为他聪颖好学,书中说他剑术通达,可见李白悟性极高,对剑术能很快融会贯通。据说,他的剑术之高明,仅次于当时有名的裴旻。《全唐诗》李白诗中“剑”字***出现了107次,足以证明李白对剑术的喜爱,融入身心。他的梦想,或许就是做一名仗剑走天涯的侠客。

这样一位全才,理应受到国家重视,为国家做出贡献。莫急,人才都是要经历一番磨练的。很快,机遇便降临在李白身上。

公元742年,42岁的李白,他写的诗得到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称赞。经他们引荐,玄宗得以看到李白的诗词。玄宗是一位多彩的多才多艺的皇上,爱读书,喜欢诗词,精通音律。玄宗非常欣赏李白的才华,于是召他进宫。

玄宗有欣赏、重视李白呢?据史书记载,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对于皇上提出的问题,李白对答如流。玄宗欣赏他的才华,于是令其供奉翰林。

此后,43岁的李白,入职翰林院。玄宗每遇到宴请宾客或者外出游览,都会让李白跟随左右,让李白随时赋诗。试想,竞争激烈的官场,对于皇上的宠信,非常敏感。如日中天的李白,很快便遭到同僚的羡慕,以及随之而来的嫉恨。

如果李白对自己的处境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为人低调一些,处事圆滑一点,他的人生,也许会是另一番景象。不过,真是那样的话,又不是真实的李白了。

公元743年,玄宗让李白作《官中行乐词》,并赐给他赐宫锦袍。暮春时节,兴庆池牡丹盛开,国色天香。李白奉昭作诗《清平调》。别人求之不得的工作,李白渐渐失去了耐心,心生厌倦。

李白的志向不在于此,他想报国,想做一番事业,而不是整日陪着皇上花前月下,吟诗作赋。李白内心深处,追求自由。他不喜欢被禁锢,于是他开始纵酒,麻醉自己。他与贺知章等人结“酒中人仙”之游,玄宗呼之不朝。

很多人都赞扬李白不事权贵,但是,这难道不是失职吗?在其位谋其职,理所应当。我们来看诗仙怎么做的?尝奉诏醉中起草诏书,引足令高力士脱靴,宫中人恨之,谗谤于玄宗,玄宗疏之。

斗酒诗百篇也就罢了,醉中写诏书,这也太大意了吧?高力士是什么人啊?李白如此轻慢他,能有好结果吗?那些虎视眈眈的官员早就急不可耐,盼着李白被皇上冷落呢。

很快,李白便被玄宗冷落、疏远。没有了工作,便没有了经济来源。后半生的生活怎么办呢?

李白在安史之乱中站错队,为晚年的悲剧命运埋下伏笔。

公元744年的夏天,44岁的李白离开京城,来到东都洛阳。在这里,他认识了杜甫,也认识了高适。这三位大诗人,最终成为好朋友。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与妻子宗氏一道南奔避难。几经辗转,李白投奔永王。在永王军营,作组诗《永王东巡歌》,抒发了建功报国情怀。

后来,永王擅自引兵东巡,被征剿,最后兵败。在浔阳,李白不可避免地被捕入狱。所幸他的好友宋若思、崔涣,四处奔波,将他营救出来。

此后,李白成为宋若思的幕僚,很受重视。假如,李白审时度势,安心地写文书,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维持生活。有时间呢,游览山水、相约几个好友,一起作诗。或者在月下弹琴、练剑,像孟浩然一样过恬淡的田园生活,也未尝不可。

偏偏李白不死心。你看,拥有的时候不知道珍惜,失去了便后悔,这是每个人都有的特点。即使是才艺过人的诗仙,也不例外。受到宋若思礼遇的李白,渐渐忘了伤痛。他以宋若思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

结果呢,李白因为参加永王东巡,被判罪,流放夜郎。而当时,46岁的杜甫从贼营逃出,被肃宗授予授右拾遗的官职。很多人对于高适帮助杜甫,不帮李白,对高适的做法不满。

试想,李白参加叛军,高适救他,不是与皇上作对吗?那样做岂不是更害了李白?高适的才华不及李白和杜甫,但是他情商高,跟对了人,仕途顺利。想当年,李白名满天下的时候,高适还寂寂无名。如今,两个人命运的反转,怎不令人感慨?

公元759年,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终于获得了自由。李白惊喜的心情,在这首诗中得以体现。

因为李白的好朋友良宰正在江夏做太守,他便在那儿逗留了一段时间。然后,他又和老朋友贾至同游洞庭湖,怀古思今。761年,已是花甲老人的李白,因为生病,身体状况越来越不好,他决定返回金陵,不再漂泊。

早发白帝城 李白?〔唐代〕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因为李白的好朋友良宰正在江夏做太守,他便在那儿逗留了一段时间。然后,他又和老朋友贾至同游洞庭湖,怀古思今。761年,已是花甲老人的李白,因为生病,身体状况越来越不好,他决定返回金陵,不再漂泊。

在金陵,没有收入来源地李白生活非常窘迫。无奈之下,他只能投奔自己的族叔李阳冰。762年,李白病重,他把自己写的一首《临终歌》,亲手交给李阳冰,离开人世。

临终歌 ?李白?〔唐代〕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对于李白的死因,《旧唐书》说“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还有一种说法是溺水而亡。一代诗仙,一生坎坷,流放夜郎,被赦免不久便与世长辞,令人惋惜,也让人深思。

其实,李白晚年生活的凄惨,一生的坎坷,都源于他恃才傲物的性格,对外界缺乏客观的认识,对自己的定位也不够准确。用通俗的话讲,他的情商与他的智商不匹配,才是悲剧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