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邓文迪那里 我们学些什么
文 /静待花开
一位19岁的花季少女,只身远赴大洋彼岸开始了自己漫漫的异国求学之路。即使放在当今,也应该算是相当大胆勇敢的行为,而在1987年刚刚打开国门,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中国,邓文迪(原名邓文革,很有时代历史烙印哟~)就已经迈出了其国际化路线的第一步。
后面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1990年,邓文迪与3年前资助她到美国求学的Jake Cherry先生(53岁)成婚,而前提是Jake Cherry先生与同是她留学资助人的Jake Cherry太太离婚。婚后两年7个月(两年可获得绿卡),结束了自己的第一段婚姻。1992年在工作中邂逅了对痴迷于中国的沃尔夫,两人郎才女貌、情投意合,开始了一段平凡且登对的爱情。并且,这段感情把邓文迪送入了耶鲁大学攻读MBA。1995年也许是因为二人未来发展方向的不同,而分道扬镳。耶鲁的毕业实习,她选择回到香港的Star TV(或者说是因为在飞机上的又一次偶遇)。然后由实习生转为正式员工,然后遇到传说中的传媒大亨默多克。在相识一年后,于1999年开始了“一婚成名”的“邓默”爱情历程(邓文迪31岁,默多克69岁)。并且在长跑了14年后,育有一双女儿的邓文迪与老默和平分手,就此再一次回归到独身状态。
好吧,关于这个传奇女人的八卦就讲到这里。也许你会对其“小三”行为嗤之以鼻,也许你会对她的独特魅力充满好奇,也许你还会注意到隐藏在诸多“爆炸新闻”背后,邓文迪女士所付出的努力与拼搏。俗话说得好:清官难断家务事。以上关于邓女士私人生活的种种猜测与论断,也许并不客观,但,作为一个毫无背景的华裔女子,她的的确确已经站到了国际舞台的顶端,傲世群雄。如果仅仅用运气或者说魅力来解释,恐怕难有很强的说服力。
说到这里,我想交待下之所以今天想跟大家聊起这个走出国门的传奇女人,是因为近期看了这本《邓文迪:女人明白要趁早》,作者是同为传媒界大咖的张吕清教授。客观地说,书中对各种邓文迪女士的描写并非客观,可以说随处可见作者对关于邓女士的各种贬损进行的反驳之词。正如前所述,我对其充满争议的私人生活并不想过多的评价,今天只是想谈几点自己阅读后的感受。
书上说,邓文迪在初中时代,就对阅读颇为痴迷,图书馆是这位花季少女的一方净土。而与同龄人不同的是,她没有选择小人书、或参考资料,而是一头扎进人文历史中,吸收古今中外成功人士源源不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也许正是这个时期的积累,才铸就了后来邓女士在各种抉择面前临危不乱,目标明确的发展自己“举世瞩目”的人生。
由此我想到了刚刚4岁的儿子。在今天这个互联网唾手可得的时代,10后们往往更加关注平板电脑、手机、电视上拥有绚丽缤纷影音效果的动画节目,而对纸质知识视而不见。作为热爱阅读的我,平时在家里也会刻意引导儿子对书本的兴趣,但收效甚微。其实,作为新时代的父母,我们大可不必局限于纸质图书,而是在题材上帮助孩子把好关,同样能够起到积极正向的作用。
在书中“迷花拨雾”的这一节,作者给我们讲了一个小邓文迪与父亲爬山的故事。暂且不论故事的真实与否,至少它让我们看到了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一代传奇,在制定人生发展目标的问题上,经历了怎样的迷茫与挑战。
那一次登山,他们遇到了“晴雾”的自然现象,即在山下感觉雾气很重,无法攀登。而一旦上路后会发现眼前比想象中清晰了很多,从而顺利地到达山顶。
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又何尝不是呢?
你可以选择混混度日,也可以选择志向高远。而如果目标太小,往往会没有动力,看不到任何进步;目标过大又会由于虚无缥缈而轻易放弃。在合适的时间确定合理的目标,才会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扎前行,实现自己的目标人生。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在制定了年度计划以后还要写出季度计划,月度计划,甚至周行动计划的原因。只有将遥不可及的大目标逐层细化,才有可能实现对自己的预期期望。亲爱的小伙伴们,你们觉得呢?
不论怎样,邓文迪女士绝对算作新中国改革开放洪流中,相当成功的弄潮儿之一。期间她付出的种种刻苦努力是无论如何都无法被磨灭的。虽说当初的时代背景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每个时代都会有其自身特色与优势,说“励志”也好,说“鸡汤”也罢,总之关于如何能把握好时代的脉搏,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的问题上,在读过本文后,你是否也有所感触呢?有一些道理,需要我们“明白要趁早”!
-END-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下方红心,您的鼓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