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文化——广元小众景点推荐

广元位于川陕甘结合部区域,乃川北之门户。其景点,以历史人文为主,这里主要从石窟文化这个方面整理了一些资料,推荐一下广元的几个石窟景点:

1、千佛崖2、皇泽寺3、观音岩(盘龙)4、鹤鸣山(剑阁)5、寻乐书岩(苍溪)6、佛子岩(旺苍)

一、千佛崖

位于广元城北4公里,嘉陵江东岸,金牛古蜀道上,历史悠久,雕刻技艺精湛。石窟始凿于北魏晚期,兴盛于唐朝,止于清代,历经千年,从而形成一座佛崖长388米,高45米,造像950余龛, 7000余尊的佛教石刻艺术宝库。

全崖造像以大云洞为中心,分南北两段。南段龛窟有:大佛洞、莲花洞、牟尼阁、千佛洞、睡佛龛、多宝佛龛、接引佛龛、供养人龛、神龙大佛、如意轮观音、单身佛窟等;北段龛窟有:三世佛龛、无忧花树窟、弥勒佛龛、三身佛龛、节行僧龛、菩提像窟、伎乐天人窟、地藏王龛、力士龛、卢舍那佛龛、十一面观音像、阿弥陀佛龛、飞天窟、清代藏佛洞等。

大云洞居于千佛崖中心位置,规模最大,***计造像234尊,左右两壁雕有148尊莲花观音像,窟正中一大佛立像为弥勒佛。据说该尊弥勒佛是武则天的化身像。唐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正式登基时,白马寺法明和尚薛怀义等12名和尚为迎合武则天当皇帝的需要,撰写《大云经》呈武则天。《大云经》中称武则天是弥勒佛降生,应代替李唐做皇帝。武则天看后大喜,亲笔作序,颁布于天下,且令各州要营造大云寺,以珍藏《大云经》。因武则天生于利州,当地百姓就在千佛崖造大云洞,并且刻了这尊弥勒佛立像和后壁龛中二圣高宗李治、武则天。按中国传统应男左女右,而该二圣的排列是女左男右,佛龛男高女低,这体现出设计者的巧妙构思。

千佛崖,佛龛层叠分布,密如蜂巢,是四川规模最为宏伟的石窟群。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剑门蜀道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国蜀道金牛道广元段的核心遗产点。2012年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始于北魏

千佛崖摩崖造像最早开凿于北魏晚期,南朝梁武帝天监四年正月,北魏正始二年(505年),驻守汉中的司马道迁降于北魏,魏遣尚书邢峦为镇西将军,都督征梁汉诸军事,其统军王足将兵入剑阁,所至皆捷,梁州十四郡,地东西七百里,南北千里,皆入于魏,北魏于此置西益州。

此后三十年里,先后有北魏大将傅竖眼、皇室元法僧等人在此担任益州刺史。

他们在此驻守的同时也带来了北魏皇室在云冈、龙门开凿石窟的传统和崇佛的风气。加之南北朝时期,金牛道开始逐渐改走嘉陵江而行,千佛崖位于嘉陵江东岸,有适合开凿石窟的大块崖壁,因此千佛崖的第一座寺院柏堂寺开始修建,开窟造像也就逐渐兴盛起来。

兴盛于唐

唐王朝经济繁荣,文化艺术灿烂。千佛崖的开窟造像异常活跃,密如蜂巢,有的崖壁达十三层之多。千佛崖摩崖造像大多数龛窟体量虽小,然而内容颇丰,题材多样,有庄严肃穆的释迦佛、三世佛、弥勒佛、阿弥陀佛、多宝佛,有雍容华贵的菩萨,虔诚追随佛祖的弟子,形态各异的人形化天龙八部,自由翱翔的飞天,威风凛凛的力士,虔诚礼佛的供养人雕刻家们以娴熟的雕刻刀法,纤细柔和的线条造型,结合自己的审美理念,精心雕琢出一尊尊相栩如生、形态各异的佛教艺术作品,突显雍容华贵健壮丰腴的时代精神风貌,令人叹为观止。唐以后仅五代和清代有少量开凿佛龛,大多为妆彩培修。

二、皇泽寺

皇泽寺位于四川省广元城西嘉陵江畔,是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祀庙。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皇泽寺内现保留有大门、则天殿、二圣殿、大佛楼、小南海、吕祖阁、五佛亭、武氏家庙、钟鼓楼等建筑,新建有女皇山庄,宋代墓室浮雕墙等景点。

皇泽寺不仅是国内唯一的武则天祀庙,寺内还保存着开凿于北魏至明清的6窟、41龛、1203躯皇泽寺摩崖造像及其历代碑刻,不仅有极高的文物价值,而且有极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更被专家们誉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历史文化

皇泽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原名乌奴寺,一名川主庙,相传是为了纪念李冰的。唐贞观年间,武则天的父亲武士_任利州都督时,武后就出生于此,建立武周政权以后,施脂粉钱修建当时已具规模的川主庙,后取皇恩浩荡,泽及故里之意改名皇泽寺。据明代陈鸿恩所撰《皇泽寺书事碑》载:皇泽寺相传为武后创,清代张邦伸《云栈记程》中也说:武后秉政,建皇泽寺于此。

也有人说,传说武则天死而为神,民间遂给她建庙命名皇泽,是祈望她的在天之灵能泽被乡梓,因而祀庙内一直供奉她的真容像。

后蜀广政二十二年(959年),当地政府又对该寺进行了改扩建,形成唐则天皇后武氏新庙,当时的皇泽寺,临江是则天门、天后梳洗楼、乐楼(戏楼),还有弥勒佛殿、铁观音殿等建筑。其后屡有毁建,现存建筑大部为清代建筑。已历1300多年的皇泽寺,主体建筑有大门、二圣殿、则天殿、大佛楼、吕祖阁、五佛亭等,寺依悬崖,下瞰江流,雕梁画栋,错落有致,气势不凡,颇有巴山蜀水之秀丽巍峨。

三、剑阁鹤鸣山

鹤鸣山位于四川省剑阁县普安镇城东,古称东山。相传汉张道陵跨鹤往返其间, 常有鹤栖鸣于山,又传曾有隐士老聃后人李_隐居于此山,养鹤为伴,弈棋悟道,山下时闻鹤鸣,因而得名鹤鸣山。

鹤鸣山山势陡峻,风景秀丽,从山麓起有石级数千,拾级而上直达山巅。清代建筑的文峰塔矗立其顶,山脊苍松掩映,山间翠柏葱茏。以初唐重建的重阳亭为中心,把众多的文物古迹连成一线,历来为登高览胜之地。

1956年8月16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将鹤鸣山石刻公布为第一批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5日,国务院将鹤鸣山道教石窟寺及石刻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有唐代三绝。

唐代三绝之李商隐撰《剑州重阳亭铭》碑

重阳亭,始建于唐大中八年(公元854年)九月,由剑州刺史蒋郁监造。因为蒋郁意在借重李商隐的名望,使自己的政绩播美于当时,留名于后世,所以,邀请在梓州为官的李商隐为重阳亭作铭文。千余年来,碑为亭护,亭以碑闻。亭虽曾有坏毁,而唐碑却保存至如今。据重修重阳亭碑记:九月建于东山之上,坐南朝北,为重九登高观景之所,故以重阳为名。北宋治平年亭圮碑倾,历经宋、明清、民国初,或修或塌,时有兴替。现存重阳亭系仿唐建筑风格,占地面积18.5平方米,高4.4米,灰色卷脊屋顶。宋刻古重阳亭四字,刻在亭后正中壁上,字迹精刻镌深,苍劲有力。李商隐所撰的《剑州重阳亭铭》唐碑,现存于重阳亭侧的造像龛内,高1.88米,宽0.85米,小篆书阴刻文,是研究唐代文化的珍贵文物。

唐代三绝之《大唐中兴颂》摩崖石刻

《大唐中兴颂》及序文,是中唐诗人元结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秋八月撰写的。名为颂扬肃宗李亨平定安史之乱开创唐代中兴局面的伟业,实则是文辞委婉,隐含讽刺,从一个侧面揭露了唐王朝上层统治集团的贪婪腐朽和争权夺利的斗争,在一定程序上表现了作者痛恨藩镇割据,渴望国家统一的政治态度。碑文是我国书法史上名家颜真卿书写的。宋人文潜赞颜真卿书法云:水部胸中星斗文,大师笔下龙蛇字。千百年来,被历代文人书法家敬仰。摩崖石刻通高的313厘米,宽384厘米,自左至右竖行阴刻20行,***229字,通体端庄,气势磅礴。碑文是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刻在湖南祁阳浯溪石崖上,又在南宋绍熙年间(1195年)由隆庆府(今剑阁县)通判吴旰翻刻于此。如今碑刻完整,颜字风格犹存。

唐代三绝之摩崖道教造像

重阳亭右侧石崖上的唐代道教造像,是我国最大最好的道教摩崖造像,世界美术史、中国美术史均将它们列入章目重点介绍。现存的五龛造像,完整者二龛,均为长生保命天尊造像。天尊是道教最尊贵的天神之称。其中一尊造像高1.8米,戴莲花冠,着纳托,持法器站莲台上肌肤丰腴,庄重面善,有浓厚的地方特色。雕刻家以概括而又简练的线条刻就身形衣饰,形象逼真,以工整精巧的刀法刻就头、手、眉、眼,体现了寿比南山、长生不老的意境与教义。龛两边各有浅浮雕两组,为文臣、武士、护法神、妖魔、供养人等。不论是手持象笏者、披甲戴盔者、腰束战裙者、足踏妖魔者,都各执剑、叉、索链、宝瓶、法器,怒目睹眼,形态各异,咄咄逼人。其中二尊是位于登丰阁内右龛的造像。像高192厘米,完整无损,颈脖细长,接近立七、坐五、盘三、卧八的传统人体造型艺术的头身比例。据石刻题记考察,它是唐武宗李炎会昌五年(公元845年)的艺术品。龛台下还刻有雄狮、麒麟等祥瑞物。

鹤鸣山石刻

鹤鸣山还有一郡奇观题刻《摩崖碑亭记》、明正德十四的刻的《剑州再建重阳亭记》、正德卯寅摩刻的《重阳亭诗有跋》、清同治十年镌刻的《重修摩崖亭碑记》、光绪二十六年镌刻的《重修重阳亭碑》等石刻。

四、盘龙观音岩

观音岩石窟位于广元市中区盘龙镇新民村境内,在嘉陵江西岸,分南北两个造像区,长约300多米。

观音岩造像多为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至大和七年(公元833年)间造像,有造像129龛,380余躯,唯观音最多。观音岩石窟虽不大,但雕刻精美,惟妙惟肖,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因此最终成为新国保。

195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苍溪寻乐书岩

寻乐书岩,位于广元市苍溪县城西边16公里处东青镇当地人称为贾家洞,是国内罕见的清代洞穴式书法艺术宝库,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整个书岩分为三层,面积达479平方公里,均为山崖石壁上人工开凿而出。据文献记载,石窟本是为了躲避兵乱开凿的,原本只有两间,地方名儒贾儒珍回乡看到这个石窟,便决定出资扩建,他闲来无事常在此,以文会友,以书乐志,寻乐书岩也由此得名。

景点描述

寻乐书岩外,矗立着一座7米多高古堡似的巨大石墙,特别坚实。打开厚达10厘米的木门入内,是一处狭长的庭院,最右边有一眼已经废弃的水井,最左是古人雅称的观澜(厕所)。靠近石墙处垒有土台,台上植有花木,相对的崖壁上高高低低刻满了文字。站在庭院里仰望,可见青树翠蔓遮掩的崖壁上有四五孔装有木板的洞口。最右的洞口内两间石窟开凿最早,据文献记载,当年凿洞是为了躲避清军与白莲教的兵乱,当时进出这里须借用绳梯等工具。

邻近观澜处又有一道门,门楣上方是斗大的四个字:寻乐书岩。门上绘有彩图,麒麟、凤凰、祥云缭绕。从此门进入,便是寻乐书岩7间石窟中最大的一间,称为大殿。大殿高逾3米,面积近200平方米,可容百余人。堂中有石桌石凳,正中石壁上是三窟彩绘塑像,左右两壁皆刻满大小文字,内容多为《四书》、《五经》。据文物部门考证,最上层凿洞最早,居于首层的大殿开凿最晚。洞内石刻始凿于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至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最后一幅字凿完。

大殿右侧石壁有宽大木梯,从这里穿过一条开凿的暗道,便直接上到第三级石窟,此处名为回岸洞天,四壁皆是书法作品,琳琅满目,字体疏异,犹如一座书法展厅。对窗石壁上,有曾教过道光皇帝的四川名儒李嘉秀所题回岸洞天四个大字,字凿得很精美,半圆柱的阴刻笔道能藏拳头。在回岸洞天下方,有临摹郑板桥、苏东坡手迹的石刻书法作品,字体潇洒俊逸,气度非凡。

回岸洞天右侧经一木门通向第二级石室,这里是整个洞窟最精美的所在,主要有石雕和绘画,右侧彩绘图里竟有一幅蜿蜒的长城,十分逼真。

历史渊源

据乡民口碑相传及文史资料记载,道光年间苍溪地方名儒贾儒珍(又称贾善人)看中避兵乱开凿的洞窟,新凿石室5间,与原石室连接相通,面积逐步扩至350多平方米。完工后,贾即在大殿内兴办义学,在石室外办竹桥斋,厚聘县内外名儒考订、刊刻、翻印《四书》、《五经》,增印《小学集注》,质地精良,除自用还发行川外。

学堂加出版社,吸引了不少文人学士往观不绝,贾氏十分好客,邀请善书者留佳作刻于室壁。文物部门统计,洞内外160余平方米石壁上镌刻着楷、行、隶、篆各体石刻书法作品152幅,计19600余字。字大者70厘米见方,小者宛如核桃,书(刻)者包括郭尚先、许盘、李嘉秀、林春元等清代21位著名书法家。

六、旺苍佛子岩摩崖造像

佛子岩摩崖造像位于旺苍县普济镇佛子岩村东南150米处山崖,基本上开凿于盛唐时期。

山崖总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崖前有一条从普济流经木门的小溪清江河,崖面北上方横刻:天竺飞来四个楷书大字。

佛子岩造像区长120米,现编号为39龛,残存造像220尊,4号窟有天宝六载(747年)造像题记,为盛唐时期作品,清代咸丰元年(1851年)曾对此进行过妆彩。此处造像以6号窟佛塔最具代表,造像50年代普查时规模宏大,造像在700尊以上,70年代该处造像遭到人为炸砸损毁,导致造像区山体崩塌,满地残相。后又因因地震、塌方等缘故,许多龛像被损坏。现在崖前树林中仍散落着许多残龛断像,有的还保存较完好。

佛像经历过多次被盗,1986年5月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列为四川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