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夷卦的注解

(下离上坤)明夷:利艰贞。

〔释诠〕明夷卦:得道之人,身遭乱世,宜于退隐静修,以保持人格的完整。

〔把握〕文明发展,是整个人类的事业。民富国强,需要全社会的***同努力。先知先觉者,不可因一己之聪明,就意志执行“善良”的理念。那样,只能两败俱伤。只有从文化民众开始,启智,发蒙,才可以规避小人之害。

《彖》曰:明入地中,“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利艰贞”,晦其明也;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

〔释诠〕《彖传》说:道被阴阳构形的器物包裹隐饰着,这就是遮蔽。把握住事物内在的、形而上的本质、法则、规律的不可违抗性,也就知晓了其外部的强硬只是一种现象,是由其内在因素决定的。这一道理,是周文王事殷蒙难被囚羑里时,通过推演六十四卦之后得到的。“逢乱世退身自保”,是因为邪魔歪道气势正盛,正义的力量太弱小,还不适合于进攻策略。但是,我们永远不要忘记,退隐自守不是妥协投降,而是采用佯饰的一种手段,以达存续传承文明之道的“载体”之身。这时心灵无论有多少苦难,都不应放弃坚持就是胜利的道理。殷纣王囚其叔父,箕子佯狂为奴,就是一个最好的非暴力抵抗的典范。

〔把握〕必须清楚,决不能望文生义地以为“明夷”,就是“光明殒伤”或“光明没了”。而是道本就在器物之型的遮蔽之下。这里说的光明,其实就是“文明”。是指事物的本质,或其运动、变化的规律。在其身,为文、为光;在我思,为明。所以,所谓文明,其实就是合道的同义词。

《象》曰: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

〔释诠〕《大象传》说:道在阴阳构形之器物的生成、发展和变化过程中。道的必然性就是潜藏在事物之后的。公务人员揭示并运用这潜藏隐蔽的道治理国家,社会才能走向道德文明。

〔把握〕此“晦”是对道的直接揭示,如同《老子》中的“无”。此处之明,则是针对于人类社会的思想、行为了。千万不要将“晦”与“文明”摆在一起做矛盾观。

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之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释诠〕初爻:以飞鸟做比喻,道,就是鸟收拢翅膀后滑翔的行迹。用三天不吃饭打比方,说明公务行为一离开道,就对一切现象都无能为力,甚至连自身都控制不了了。这里存在一个阴阳突变关系,既有型之物与形上之道的关系和认识属性,也有阴阳相应变化的轨迹就是道的本质。问题在于,道只能在思想上用“在”来把握,而不能用“真”来触摸、听闻或以味觉、嗅觉来感受得到的。

《象》曰:“君子于行”,义不食也。

〔释诠〕《小象传》说:“公务行为悖道而执”,志士仁人就应该以食禄为耻了。

〔把握〕“主人有言”,《易》之又一绝妙好辞。只能用语言来陈述,却无法在现象中“抓住”。此为道之魂、实质和本质。哲学正因此才“玄”起来的。这不是“唯心”,而是试图指出道的潜藏性和自发的主导作用。

六二,明夷,夷于左腹,用拯马壮吉。

〔释诠〕二爻:心灵被遮蔽,源于道的形而上之所在,消弥在了有型的器物之中。如果人们能够理解事物生成、发展、变化的自发性,就能够勉强体会道的能动作用了。

《象》曰:六二之吉,顺而则也。

〔释诠〕《小象传》说:懂得了事物的自然规律,自在法则,就通晓了文明之道。人们就能因此而构造和谐世界了。

〔把握〕“用拯马壮”:哲学范畴下的形象描述。用,能动性。拯,济,互济。马,四象之四“马”。既纯粹一对阴阳之形构。壮,生成、发展、变化的逻辑过程。

左腹,逻辑思想上,左是向善的乌托邦;心灵意识中的“防火墙”。或者:形而上,左腹;心灵意识,中腹;身躯精气,右腹。

九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贞。

〔释诠〕三爻:人像火一样,有向上的能动性,因此而成为万物的灵长。但是,人类也决不能因科技的超越能力,而忘记整体生成的逻辑,去意志地或随心所欲地称王称霸,毁灭生灵。那样,只能***同被埋葬。

《象》曰:南狩之志,乃大得也。

〔释诠〕《小象传》说:昂扬向上的动力,就是大道的作用显现。

〔把握〕“大首”,“大得”在人。“大道”在于自然,“大德”在于人向上的精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