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虎的影响

抗战前后在国内家喻户晓,东南亚声名显赫的华侨钜子,爱国华侨领袖胡文虎先生系福建省永定县下洋镇的客家人士,南宋著名文学泰斗胡铨的三十二世孙。他素有“万金油大王”、“报业巨子”、“大慈善家”、“东南亚传奇人物”之称。他于1882年2月侨生缅甸首府仰光,1892年十岁时由父亲胡子钦携带回原籍金丰里中川乡(今永定下洋中川村)读私塾,1896年十四岁中重返仰光学商习医,后继承父业经营永安堂国药行,研制虎标万金油大获成功,成为卷席大半地球的亿万富翁。他发迹后积极倡导“以天下文财,供天下之用”捐资行善,悬壶济贫、广赈搏施,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他热心抗日救亡,筹建家园,倍受国人、政府器重。然而,对胡文虎一生的成败得失,功过是非,毁誉参半,莫衷一是,争论颇多。笔者试图从胡文虎固有的客家人内在的文化精神传统角度,剖析胡文虎在追求事业和为人处世中客观的文化心理素质。

客家先民大多居住在河南、山西一带,经过历代战乱和天灾,辗转五次南下迁徙,是一个极富有传奇和神秘色彩的群体。在恶劣的环境下客家人一方面保持了原有中原文化的古老精神传统,另一方面又造就了客家人在历经苦难和折磨后形成了自己与众不同的文化精神传统,据《胡文虎宗族世系源流考略》,胡文虎先辈们在三十几代人中,经过几次迁徙,从中原到江西庐陵、宁都,又到福建长汀、上杭、永定,以及海外的缅甸、新加坡等地,他们和所有客家人一样,在社会动荡和自然选择中,养成了同声同气同风俗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份,主要精神实质是传统儒家文化。胡文虎虽然侨生海外缅甸,但是从小即受到客家观念意识极浓厚的家庭教育,又返乡求学四载,熟读《四书》、《五经》、《水浒传》、《三国演义》,并耳闻目睹乡土乡俗,潜移默化中在其幼小的心灵栽下了“客家精神”。正如他后来在香港崇正总三十周年纪念特别刊物上作的序文中所述:“我客家人士,既因故土硗壤养成勤劳善思,英迈创业精神……”,“客家精神就是刻苦耐劳,刚强弘毅、刻苦创业,团结奋斗。”可见,客家人固有的文化精神传统和伦理道德对胡文虎的影响是深刻的。吃苦耐劳是客家文化传统中优良的精髓,是客家精神的一个重要体现,它对胡文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客家先民,度过了漫长的迁移历程,经过无数复杂的环境,使他们在适应环境、维持生活过程中,体验到刻苦耐劳,容物覃人,勤俭节约的重要性,形成了客家人比其他民系罕见的勤劳、刻苦和俭朴。胡文虎生在缅甸一个勉强能维持生计的药行家庭,童年时又体验到了故乡劳动人民贫苦、朴实和默默耕作的艰辛。老一辈华侨南渡谋生,大都是文化低,只能做苦工,拼体力,靠勤劳吃苦换取敷衍的生活。客家山歌《南洋记》词唱:可悲世界莫相干,穷人饿死堆成山,逼得有脚行无路,只好结外走番邦,鸡叫头更就起床,鬼叫半夜才收工,做牛做马也有歇,牛马不如比华工。在这种景况下,华侨先辈不依靠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很难生存的。康吉文著作的《胡文虎传》中提到的一样“华侨的第一代联手胝足打天下,第二代却通常是‘秦二世’一类吃喝玩乐,坐享其成的人物,然而胡文虎不是这号人,而是能拳打脚踢,创江山打天下——成家立业的始祖型人物。”1908年,胡子钦谢世后,永安堂中药行由于受到西药的挑战和冲击,生意惨淡无光,每况愈下,遗留资本不足二千元,面对这种困境,胡文虎毅然“穷则思变”携其胞弟胡文豹吃苦耐劳,勤俭发家,亲自到各地拜师觅药,经过二年多的时间,九百零九次的试制才研制成功“虎标”“万金油”及“八卦丹”,“头痛粉”、“清凉丸”、“止痛散”等中医良药。后来在推销中药过程中,“亲携虎标中药标本,只借一同乡自星洲远至荷兰东印度各埠,深入荒芜村落,冒暑绕行遍贴广告招纸,至午始息于道旁,出所携饭团蘸炒盐食之,掬溪水而饮,夜则宿于客店,同行伙伴不能忍受此苦役,先生即遗其返星,独自继续工作,其刻苦耐劳之精神,殆非常人所及”。即使随着虎标中药门路打开,名扬南洋,生意兴隆,手头积累资金也不少,但胡文虎是一位“吃苦耐劳”禀性不改的客家创业者,他“仍少时每日工作达二十小时,睡眠时间甫过四小时即足矣,劳逸之别至巨。胡文虎这种“苦心志,劳筋骨”的苦行僧精神,是客家人在长期的逆境和困难面前依靠吃苦耐劳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集中反映,是胡文虎事业成功的基础。当后来有记者采访胡文虎“为什么有这股精神”时,胡文虎自傲地说:“客家人以吃苦耐劳为荣、苟非有强健体魄,刻苦精神,则不能生存发展!”

客家人的文化传统崇尚吃苦耐劳的精神,由此而引申在生活上崇尚克勤克俭,不讲排场,不记奢侈。“富强不忘潦倒时”、“勤俭节约是立家之本”是客家人常挂在口头的俗语。胡文虎持躬严谨,起居有节,常云:“饮食之事,不可刻意求精,更不可穷口腹之欲,恣为铺张,暴殄天物”据他周围的同事回忆,胡文虎从来不下塌高级餐馆,特别是外国人经营的。即使后来成了首屈一指的大富豪仍然“每日早餐桌上必备酸菜(永定名菜,闽西八大干之一),或和辣椒作汤,甚值甚微”;“嗜之日久,至死不厌,盖志不忘之意”。他在自己生活上克勤克俭,朴素节省,然而对于金钱财富的理解和分配则豁达慷慨,“取诸社会,用诸社会”。他认为为个人或子孙积钱是愚笨的事,不主张把钱放入银行生利吃息,而要用在社会公益福利事业上。正是这种优秀的客家文化传统的熏陶和启迪促使胡文虎奋力拼搏,生活朴素,谆谆告诫“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他凭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倔性和品性为胡文虎的毕生及其事业的成功提供了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