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黄河灯的历史

过去每逢正月十五,元宵灯会,人们往往会讲论起大马岱的“九曲黄河灯”,也叫“九官八卦黄河阵”。临淄区皇城乡,大马岱村,保留着独有的汉族传统艺术,“九曲黄河灯”,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据乡老传称:清初该村杨鲸、杨霞兄弟两人,是文武二进士。杨霞曾任过安肃县知县,杨鲸曾官居燕山守备,他们在辞官荣归时,从北方带来的仆从中,有人会扎九曲黄河灯,元宵节扎放过一次,从此一代代流传下来,成为该村的独特艺术。黄河灯阵形外廓为正方形,内里分三行,每行三个小正方形,***九个,故称“九宫八卦阵”。阵形每边埋十九根边柱,成为高出地面1.6米的木桩。柱与柱之间是1.5米的巷道。沿走向顺序用怵秸扎成篱笆墙,这样既坚固又避免观众横串巷道,边柱的每一顶端安放一个油碗,内盛豆油或其他植物油,用棉絮搓成灯芯子,到放灯时点燃照亮。灯阵周围均用苇席扎缚成1.6米高的围墙。灯阵前面设两门,右边为正门(即入口),左边为反门(即出口),进出口处,扎一宽13米,高7~8米的大型牌坊松门,悬灯结彩,松门两边、张贴喜庆对联,如“百灯千盏万民同乐,九宫八卦大地回春”。松门上面悬一横匾,大书“中军帐”或“庆元宵”等金色大字。彩门两侧张贴“观众须知”和“灯阵平面图”。并派值班人员卫护讲解维持秩序。观众自正门人,循序行进、中途不得停顿也不得折回。参观的人群扶老携幼,鱼贯而行,行进必经九曲十八阵,***九十六处长短不等的拐弯抹角,在阵中步步身边灯火摇曳,五光十色,婉延曲折,连绵不断,似游天宫,如履银河,令人心旷神怕。

乡里晚清举人李南枝曾有观“黄河灯”志感一绝,云:

“九宫八卦黄河灯,火树银花通夜明,

织女轻弹流水曲,雅章歌舞乐升平。”

诗中所说的“织女”是指马岱村东裙带河,此河又名,织水,也名女水。“流水”发出丁冬的响声。是指织水流过。

农历正月十五前后,城乡都有闹灯节的习俗,流传下来。家家户户,悬灯结彩,扎放灯花。大马岱村如逢扎放九曲黄河灯之年,全村人家都忙个不停,至期全村燃放灯花,特别是靠街大户或爱好者,一两个月前,就准备原材料。聘请能工巧匠,绑扎各式各样的灯笼以备到期挂出,相互竞赛,别落下风。因此,看黄河灯的人群,也必然到村里观灯。

门前挂灯,有八卦灯、六角灯、西瓜灯、茄子灯、鱼灯、蛤蚌灯等,千姿百态,争奇斗艳。还有横在门上的灯匾、挂在门旁的灯联;走马灯、游鱼灯高高挑出,引人注目,紧有趣的还是写在灯壁上的“灯谜”,情文并茂,丰富多彩,吸引着不少热心欣赏者。一些长衫先生和青年学生,有的拿着铅笔、本子,边看、边记、边猜,他们时而苦想冥思,时而互相争辩。成群结队的青年妇女,身着花花绿绿的节日新装。指手画划脚,说东道西。街头巷尾、洋溢着欢声笑语,一直热闹到深夜。有的村庄为了凑热闹,把自己扮的杂耍也带到灯场来。诸如:龙灯、高跷队、狮子舞等。旱船队表演的草船借箭,将无数支起花、连珠炮、三阳明射向夜空五光十色,锣鼓喧天,为灯场增添了新的光彩。

前人有《上元灯月》诗一首:

月正圆时灯正新,满村灯月白如银。

圆圆月下灯千盏,灼灼灯中月一轮。

月下观灯灯富贵,灯前赏月月精神。

今宵月色灯光内,尽是观灯玩月人。

(图册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