筰的读音
筰的汉语拼音:zuó。部首:竹。笔画:13。
筰的笔顺:撇、横、点、撇、横、点、撇、竖、撇、横、竖、横、横。基础释义:竹编的绳索。如:筰桥。中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名。
[筰]筊也。广韵曰。笮筰二同。竹索也。西南夷寻之以渡水。按西南夷有筰县。在越巂。其名本此。或从艸作筰。非也。从竹。作声。在各切。五部。
汉字是多种方言的***同书写体系,每个字代表一个音节(ㄗㄨㄛˊ)。中国现今以普通话作为标准读音,普通话的音节由一个声母、一个韵母及声调确定(筰:zuo2),实际用到1300多个音节。
由于汉字数目庞大,因而存在明显的同音字现象;同时还存在同一个汉字具有多种发音的情形(如:zuó),称为多音字。这一情况在不同方言中有一定差别,但在汉语中是普遍存在的。
汉字源于原始人在生活中用来表达自己的图画形式,后来原始图画变成了一种表意符号,而形成系统的文字是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表意符号演变成了比较定型的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种刻在鱼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是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从古代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从公元前16世纪殷商后期的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的甲骨文到今天,产生了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多种字体,每种字体都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
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都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者是颁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