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公戏的四大流派都是什么?

在漫长的岁月里,在广西大地上,师公戏被人们继承发扬,随着时间的推移,师公戏渐渐发展成为4个流派:武鸣县的师公舞,河池、上林县的师公舞;钦州县的师公舞,壮族师公舞。它们在吸收了当地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各自的风格。

武鸣县的师公舞依附于古老的祭祀仪式,接受外来影响较少,形式古朴原始,表演者边唱边跳,曲调活泼,节奏鲜明,舞蹈动作朴实粗犷。

仪式开始,主持祭祀的巫师身穿大红袍,头戴八卦帽,扎腰带,着戏靴,执法器也就是牙笏和镇坛木,在念咒诵经的过程中,即兴歌舞,表示祛邪解秽,开坛请神。

仪式中间,有两个童子分别戴红、黑两种面具,持二环杖即赶鬼棍穿插表演双人棍舞,双人绸带舞,以表示对其始祖的纪念。接着童子与其他巫师***同表演四人筛米舞和五人绸带舞,以祈祷五谷丰登。

最后,全体巫师与童子各持乐器和法器,由主要巫师带头按“福”、“禄”、“寿”字走队形,节奏从缓慢到急速,情绪由轻快转欢腾,舞步从稳步行进发展到转身跳跃,气氛热烈,形成高潮,名曰“踩罡”。

表演中还演唱一些民间的故事等。舞蹈结束,由童子戴面具,持二环杖到各家各户赶鬼,最后将一纸船点燃了丢下河去,以示驱邪得福,全村吉祥平安。

河池、上林县的师公舞,其特点是人物性格突出,舞蹈语汇比较丰富,并具有一定的韵律和规范。

在表演时,师公着宽袖大袍,戴上刻有人物脸谱的木制面具,在打击乐伴奏下,先表演一段独舞或双人舞,示意这位神灵已降临人间,接着坐下来演唱该神的身世业绩,歌颂他的力量与功德。

在表演中每个神各有一个不同的面具和唱本,舞蹈动作和伴奏鼓点也各具特色,生动地表现了各个神的性格特征。

在表演唐、葛、周三将军能为人民驱鬼逐疫,消灾去难的时候,其动作英武豪迈,气宇轩昂。在表演三界的时候,则是因为三界能为百姓驱瘟治病,保佑平安,他的身段潇洒飘逸,颇有文人风度。

莫一大王力大无穷,为民平匪除患,表演时手持宝剑,动作刚健强悍,具有英雄气概。

灵娘能保佑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她的舞蹈节奏缓慢轻盈,舞姿舒展优美,表现了一位善良的女神形象。

天公和帝母是两位为人间送子赐福的神的时候,他们的双人舞富有生活气息,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天公戴上了善良憨厚、笑容可掬的木相,配上那耸肩晃头、雀跃追逐等诙谐的动作和风趣的舞步,真是妙趣横生。帝母则戴着温顺秀丽的女性面具,含蓄可亲,在天公的追逐挑逗下羞羞答答,躲躲闪闪,天公追得精疲力竭,气喘吁吁,直到跌倒在地,顿时间,逗得满场观众失声大笑。

钦州县的师公舞宗教色彩较少,文艺表演性很强,整个节目都系3人以上的集体场面,演出规模较大,场面调度也比较复杂。节目中除了少量简单的跳神舞蹈外,多为具有一定人物关系和简单情节的多人舞蹈,还有不少完整的民间故事演唱,内容比较丰富,形式比较活泼,处于由跳神向戏剧形式发展的过渡阶段。

师公舞的整场演出,包括“三师”、“四帅”、“五雷”、“千岁”、“杀妖精”等主要节目,每个节目表演后,便坐下演唱该节目中的人物和故事。

“三师”是表现今天的师公弟子们纪念其始祖的功德,由3人戴纸面边跳边唱,语汇多样,动律鲜明,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歌舞片段。

“四帅”是表现赵、邓、马、关4位大帅带领千军万马镇压恶鬼邪魔的场面,由4人分别戴红、绿、黑、白四种木制面具。

各自依次出场后,表演一段4人集体歌舞,继而4个士卒手执三角小红旗与四帅交错穿插,变化队形,时而拧麻花,时而龙摆尾,发展到四帅骑到士卒脖子上,穿梭跳跃,最后搭成人龙,另有一人持彩球踏着轻快的步伐,引着人龙翻滚起舞,群情激奋,声势浩大,显示出四帅的无穷威力。

“五雷”说的是在地主家打长工的五兄弟,由于地主不给工钱,到县府告状,但县官早与地主勾通,反而杀了五兄弟,五兄弟死不瞑目,接上了牛、马、猪、鸡之头,到玉帝处告状,玉帝封他们为雷王,又回人间,杀死地主,报仇雪恨。这个节目戴四牲头像面具,有一定的人民性。

壮族师公戏,壮人俗你唱师、跳师,是壮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艺术,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流行最广泛的剧种之一。

壮族师公戏主要流传于河池、宜山、来宾、邕宁、贵县等壮族居住区,是在师公“跳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属梅山教派的祭祀舞蹈。它历史悠久,舞蹈语汇比较丰富,民族特色浓郁,是壮族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西壮族人民聚居的地区,除了信奉道、佛两教之外,还普遍盛行一种称作“梅山教”或称“三元教”、“师教”的原始宗教,尊奉唐道相、葛定志、周护正为始祖,系多神信仰,是当地巫教、道教与古代傩礼混合而形成的一种教派。

壮族人民的传统习俗,天旱求雨、丰收酬神、驱鬼逐疫或料理丧事,需请梅山教师公主持盛大的祭祀仪式。这种仪式的称谓各地不一,有“打醮”、“做斋”、“古筛”、“调芒庙”、“调筛”、“唱师”等称呼。

壮族师公戏在祭祀仪式中,除进行念咒、卜卦、请神、驱鬼等巫术活动外,主要是戴面具跳神,并演唱各位神的传说故事。

师公舞虽源于古代巫舞,依附于一定的祭祀仪式,但由于长期流传在民间,与各种民间文艺形式互为影响,互相吸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加强了娱人成分,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和娱乐性。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和文艺方针指引下,大批师公艺人和业余舞蹈工作者,将师公舞从宗教、迷信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去芜存菁,推陈出新,运用师公舞的语汇,改编、创作了《横鼓舞》、《蜂鼓舞》、《新风赞》、《朝阳舞》等节目,分别参加了全区或全国会演并获得了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