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国药王庙的建立有哪些传说?
河北省安国古称祁州,安国药王庙也叫“皮王神阁”,始建于东汉年间,是药王邳彤的供奉之所,也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医圣纪念庙宇建筑群。
药王邳彤是东汉王朝的开国功臣,在二十八宿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汉光武帝刘秀的儿子汉明帝刘庄为了表彰邳彤,特意下旨令宫中画匠为邳彤画像,并同邓禹等二十八位开国功臣画像一起悬挂在南宫的云台。
普天下的老百姓都说,天上的二十八星宿是在玉帝的授意下化成了云台二十八将,刘秀能平定天下可全靠些下凡神仙的帮忙了。
据《后汉书》记载,邳彤“一言可以兴邦”,满腹文韬武略,是难得的经天纬地之才。邳彤帮助刘秀平定王莽之后,任曲阳郡太守,他为政清廉,刚正不阿,精于药理,他经常背着药箱微服走出衙门,扮作行走天下的游医为贫苦的百姓义务诊治,疗效非常显著,深受百姓们的爱戴,都尊称他为“神医”。
在安国,人们一直都口口相传着一个故事:有一年,邳彤到京城游历,走过城门,恰巧遇到守城侍卫在张贴皇榜,原来,皇帝最心爱的公主患上了一种奇怪的病,宫里的御医倾其必生所学也找不出病因。
看着心爱的女儿因病整日昏睡,脸色煞白,吃不进去任何东西,生命危在旦夕,皇帝真的急坏了。无奈之下,皇帝下令将皇榜贴满城中的大街小巷,寻求天下的民间名医,在皇榜中皇帝许诺“无论是哪位名医,只要能治好公主的病,愿意要财富的,可赏千金;愿意娶公主成为当朝驸马的,便可在公主病好之后择日成亲。”
看过皇榜后,邳彤自信满满地伸手揭下了皇榜,跟随着侍卫一起进入了皇宫。经过一番仔细的望、闻、问、切,邳彤逐渐明白了导致公主生病的原因。
原来,公主从小就养尊处优,山珍海味不断,而又缺乏必要的锻炼,导致了消化不良、胃口闭锁。太医院的御医们怕皇帝怪罪,就自作聪明地用人参鹿茸等药材为公主开了一张滋补身体的方子,结果反而加重了公主的病情,可怜的公主就这样被一群庸医给坑苦了。
弄清病情的邳彤回到驿馆后,就用手指在自己的身上搓啊搓,还不错,邳彤的身体够“干净”,很快就搓出了一个用污泥制成的大药丸,并派人呈送给了公主。
邳彤呈献上药丸之后,害怕皇帝知道“药丸”的秘密怪罪于他,就在当晚趁着夜幕偷偷逃出了京城,一路快马奔回故里祁州。
公主服下药丸之后,肚子里一阵剧烈的翻江倒海,忍不住呕吐起来,吐得是一塌糊涂。见此,皇帝、皇后、太医、太监们的脸色都变了,他们都给吓坏了!
谁知公主呕吐过后,慢慢地开始进食一些少量的稀粥,没几天,公主就恢复了正常的食欲,脸色也逐渐红润了起来。
皇帝看着公主活蹦乱跳起来,念邳彤救治公主有功,就下令召见邳彤,哪知邳彤早就离开了。于是,皇帝便令人追回邳彤故里,传旨:封邳彤为药王,并在他的家乡祁州立庙。就这样,邳彤被世人尊崇为“药王”。
自从为邳彤修建的庙宇设祀以来,普通人们经常前去求助药王为他们解除病痛或讨求一些祛病养生的妙方,很多善男信女也常常不远千里前来进香,香火非常旺盛。
一些买卖药材的药商看到了巨大的商机,趁机在这个地方做起了生意,逐渐形成了每逢农历四月二十八的药材庙会,一到这个时候,四方商客纷纷云集在这里,百货交流,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一个药材市场,虽然已经历经百年,但是热闹的场面仍然不减当年,形成了“草到安国始成药,药到祁州始生香”的说法。
1404年,明永乐皇帝朱棣基于宋代临安时期药王庙的规模,以邳彤墓为中心,对药王庙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建。后来又经过明清两朝历代皇帝的修葺,逐渐形成了我们所见到的药王庙。
药王庙建筑群占地3200多平方米,坐东向西,由牌坊、马殿、钟鼓楼、药王墓亭、碑房、十大名医殿、药王正殿、后殿组成,结构框架十分严谨。
进入药王庙,首先就是高悬在山门之上的巨幅“药王庙”匾额,据史料考证,这是清乾隆时期的东阁大学士刘墉特意为之题写的。
除此之外,安国药王庙还有它别具一格的特点,它打破了历来庙宇坐北朝南的传统,坐东朝西。山门外统一采用了重檐庑殿顶式的建筑风格,金黄色的琉璃瓦覆盖了整个四柱三门式的彩木牌楼,阳光照耀下,庙宇正中匾额上的“显灵河北”4个描金大字愈发显得庄严。
匾额两侧为马殿,四名牵马战士牵着红、白两匹战马分列两边,马殿后为钟、鼓二楼,穿过头进院落与二进院落之间的三座垂花门,就是抄手回廊,令人惊奇的是,罗列在大殿前的不是别的,而是药王墓和墓碑墓亭,十大名医殿分列南北两侧。
正殿是药王庙的主殿,殿中供奉的是身着龙袍的药王全身坐像,它端庄而又慈祥,俯瞰着对它进行祭拜的众生。药王的两侧,是八名神采奕奕的武将,无形之中增加了庙宇庄重威严的气息。正殿建筑宏伟,雕镂精湛,全部由琉璃瓦覆盖,在太阳的照射下,熠熠生辉,散发着夺目的光辉。
在正殿的两侧有一对石狮子,石狮子面前矗立着两根长约24米,重约15吨的铁铸旗杆,长剑似的直插入云霄。
旗杆中部缠绕着两条栩栩如生的金龙,与旗杆顶端的金凤凰遥相辉映,一阵微风吹来,悬挂在旗杆四周的24个风铃发出脆响,加之旗杆上镶嵌的对联:
铁树双旗光射斗;
神庥普荫德参天。
更凸显出庙宇的悠扬肃穆和不同凡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