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场上的苏格拉底-台师大体育系张育恺

张育恺老师认为,有些人也许无法在学业上得到成就,但却能从其他领域获得自信。 ? 从书籍改编成的电影《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讲述的是一位运动选手和名叫苏格拉底的神秘老人之间的对话,这位选手想要取得更多竞技场上的成功但却遭遇瓶颈,遇上老人后,老人的智慧话语深深影响了这位选手的表现…….,中国台湾师范大学体育学系研究讲座教授张育恺就像是这位「苏格拉底」!

张育恺不仅是研究运动心理学的专家教授,也是国内许多年轻运动好手的心理导师,目前更在中华职棒联盟担任心理顾问。不过,这位「苏格拉底」并不老也不神秘,六十六年次的张育恺于中国武术(国术)有特出的成就,并将运动心理技能运用在选手甚至是自己身上,使之能在不同角色中完美平衡,这应该是二十岁以前的他未能想像得到的。

从国术中领悟念书诀窍 ? 「从小我就不太会读书。」接受访问时,张育恺以这句话作为自我介绍的开场白,身为台师大研究讲座教授,也是美国北卡罗莱纳格林斯堡校区健身与竞技运动科学系的哲学博士,小时曾被怀疑将来是否会有出息,「我生长在一个教育世家,当我拿到博士后打电话给外婆报告这个好消息时,外婆很高兴地说:『你是我们家族中第十个博士!』可见我的家族在学业上的表现是多么优秀,但也给了不会读书的我很大的压力。」他说。

张育恺小时虽然不太会读书,但喜欢阅读的他,在一次看了武术漫画后有了全然不同的人生。「小时候喜欢看真人实事的武术漫画,进入道明中学后,得知校内有国术队,且社团内的指导老师还是漫画中曾提及真实人物的徒孙,因此马上就兴奋地加入。」他说。

武术分北派与南派,北派如楚留香般风流倜傥地打拳,南派则是肌肉结实感的厮杀进攻,原本学习北派的张育恺在高二第一次参加中正杯国术赛时,临时在北派拳术中加入南派的喊声,竟也拿下了银牌,也提升了自信,自觉是个武术天才,此后当然更努力的练习了。

考大学时他以国术为目标,并以学科和术科都甚为高分的成绩进入文化大学体育系国术组。「大三某一天,当我正思考一个拳术要怎么练时,由于中国武术的套路里通常有五、六十个动作,五、六十个动作中都各分为四段,一段中还有几个小节,而一个小节中又是由五、六个手法、身法或步法的组合,这与一本书不是很类似吗?当下我突然领悟,原来武术和读书是一样的道理」他说。

读书和武术的学习方法脉络一致,一本书可以先看其目录,而目录通常分为几大部分,每个部分又分为几个章节,章节中还有更小的章节,这就构成了一本书的内容,而如何精进国术套路的方法,不也是增进读书的方式吗?于是,张育恺当下顿悟与掌握了读书窍门!

运动中找到人生成就感 ? 张育恺有了这样的体会,再加上大学时读到社会认知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所提出的「自我效能」,才知道「过去成功的经验」是自我效能源自的面向之一,他才领悟到原来自己不见得是个武术天才,却从持续练习国术中体会到自己有所用,并在国术的成就感中形塑出自信,改变了心理状态,并走向不同的人生,而这一点亦开启了让他走向运动心理学的研究之路。

「小时某次,我地理考了九十分,这是我向来难得的好成绩,当我开心地和老师分享,他却回我:『你为什么没有考一百分?』老师会这样说可能是怕我得意忘形,但我却只感受到『我永远不够好、能力不足』的自卑想法,而未曾在学科中获得成就感的我,后来在国术中才体会到自己是有用的,所以,我很感谢父母愿意让我笨到二十岁,而没有叫我立刻放弃念书。」张育恺说。

有些人也许无法在学业上得到成就,但却能从其他领域获得自信,对张育恺来说,运动就是他获得成就感的关键,而从这些成就感中,又逐一内化出自己的人生道路。

也因此,当他在台北市立体育学院运动科学研究所念硕士班时,受到指导教授洪聪敏的鼓励出国发表论文,当时能出国发表论文者多半是老师而非研究生,但洪教授鼓励他前往澳洲及希腊发表论文,开启了张育恺的视野,也看到学者研究的风范,让他下定决心希望能成为学者,2004年,他前往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格林斯堡校区攻读博士,跟随美国指导教授安尼尔(Jennifer Etnier)进行健身运动和认知的研究,更促使他毕业后将竞技与健身运动心理学(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的研究成果带回中国台湾。

张育恺在2009年就开始在健身类别中陆续研究「长期性健身运动」与「一次性健身运动」对于知觉、学习、记忆、推理、决策等认知功能上的差异,以脑科学为基础,透过跨领域整合,短短十年间,就发表了百余篇的学术论文,他希望未来能推广这些成果,使每个人都可根据自我身体状况得出一张最有效的「健身运动处方」。

对于怎样运动会对大脑认知功能最好?张育恺表示,虽然还需要针对参与者的身体状况来评估,但整体说来,中等强度运动,即最大心跳率的60%~75%,可能是最好的。而最大心跳率可由220减去年龄预估,再将其乘上60%至75%所得到的数字就是运动时最佳的心跳率。以30岁成年人来说,每分钟心跳约在115-145间即为中等强度,至于运动种类无论是有氧运动、阻力运动、甚至太极拳此种多面向融合运动,都对认知功能有所助益。

回台后的研究成果丰硕,让张育恺陆续获得国际运动心理学会、北美运动心理学会、科技部吴大猷先生纪念奖、科技部杰出研究奖、青年奖章等的荣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联邦 *** 主导极具权威的「2018年身体活动方针咨询委员会科学报告」内容,也引用了张育恺在健身认知研究的研究内容并以之制订为美国国民最新身体活动的指引方针(第二版),此一作为亦是肯定了他在学术研究的努力。

未来是表现心理学的天下 ? 在研究之余,张育恺也是个不折不扣的运动选手。他曾经拿到多项全国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冠亚军,以及多项美国国术国际赛的冠军,2015年更代表中国台湾荣获「第十四届世界国术锦标赛」世界银牌。

大二就开始教拳的张育恺,赴美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也在当地创立了「八卦太极养身武艺学会 」,并收有许多国外的入室弟子,只要有回美国的机会他都会拨时间回道场教学。今年他另在中国台湾成立了「八卦导引身心艺文中心」,融合过去在运动科学、大脑科学、中国武术的背景,开创以大脑科学与「四身二文美(健身、养身、防身、修身以及文化与肢体美)」为基础的课程,期待能增进社会大众的身体健康、心智康乐,以及精神艺文的「乐活生命」!?

深信「自己若不会用,要如何教别人?!」的张育恺,也深深理解选手在竞技场上的压力会导致表现不如预期,故在训练运动选手提升心理素质的过程中,他也会将各种运动心理技能带入,如「放松训练」、「目标设定」、「自我对话」及「意象训练」等,让选手能在比赛中发挥自己的最大实力。未来,张育恺也希望能将运动场上的心理训练带入其他领域。?

「每个领域都会有其压力,例如企业员工简报前难免有压力,而运动心理训练正在演变为『表现心理学』,将指导运动员如何迈入顶尖,并运用到其他领域想要成功的人士。」张育恺说。而他自己即以这些技巧在教学、研究、运动间彼此平衡,让自己能动能静,也期望未来将更多运动心理的技能应用于其他领域中,让现代人在压力重重的生活下,展现出更好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