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是什么意思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为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公历日期约略落于每年的3月21日前后(20日~22日)。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导农事之历法历注。东亚传统夏历(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同时根据日、月运行制定,“阴”是以朔望月为基准确定,“阳”是以地球自冬至绕太阳公转一圈为基准确定岁实,每回归年约365.2422日,二十四节气据此而划分,其中:

1、春分是于黄经(太阳经度或天球经度)0°(春分点)。

2、夏至是于在太阳到达黄经90°时(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以北白昼最长)。

3、秋分是于黄经180°(秋分点)。

4、冬至是于在太阳到达黄经270°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

起源

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即太极图中四象的太阴、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日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人类各民族多有此四。

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四象,即四季),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八卦),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将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