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原甲骨的学术界重视
周原甲骨有一类由数字组成的刻文,引起学术界重视。1978年在中国古文字学术讨论会第一届年会上,张政首先指出这种数字刻文是周易的八卦。这一创见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注意和浓厚的兴趣。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周刻字甲骨在陕西长安张家坡(3片、***30字 )、北京昌平白浮(4片、13字?)、山西洪赵坊堆村(1片、8字)均有发现。中国国内已发现的西周甲骨刻辞,总数约有1029字左右。这些刻辞为研究周初历史提供了新史料。 参考书目王宇信:《西周甲骨探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84。张政:《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考古学报》,1980年4期。
周原成批甲骨文发现以前,虽然有学者“推测”陕西应有西周甲骨文的发现,而且在殷墟以外的遗址也屡有甲骨出土,但囿于传统,都还是一见甲骨则必归之于殷商系统的。直至1956年李学勤教授首次指出山西洪赵出土字骨为西周初期物以后,学术界关于西周甲骨的研究才渐被提上议事日程。此后,全国各地不断有甲骨出土,诸如北京昌平白浮、房山琉璃河、镇江营,陕西岐山凤雏、扶风齐家、强家、西安丰镐地区,河北邢台南小汪等9处西周遗址都发现了有字甲骨文。其中以陕西岐山凤雏遗址出土数量较多且内容丰富,自然随着这批甲骨的陆续公布在学术界形成了一股“西周甲骨研究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