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姑迷宫的相关游记

顶着六月如火骄阳,我们奔赴广德石龙山,再游太极洞。 早就在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读到“天下四绝”: 雷州换鼓,广德埋藏,登州海市,钱塘江潮。这里的“广德埋藏”就是太极洞。

太极洞之“绝”,可以“古、广、博”三字概之。地质专家论证,此洞已有2亿多年的洞龄,比珠穆朗玛峰还长1.5亿年;方圆10多公里,山民说“可通太湖”,已开发总面积14.1万平方米,洞深5400米,冠绝江南;洞中景观千姿百态,洋洋大观。

《中国石林》将“桂林山水,广德石洞”并举。太极洞还是道教文化的载体,传说道家始祖老子曾在这里修炼。以至汉唐以降,历代游人不绝;现已成为首批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

我们驱车来到不大的洞口,便觉一股森森凉气袭来,使人暑热顿消。抬头望见洞额“太极洞”三个大字,系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广德知州吴同春所书。同行的广德朋友介绍,太极洞又名“长乐洞”,俗称“大洞”,然“太极”之名最早见于记载,也流传最广。莫非它真与神秘的“太极文化”有些渊源?步入洞中,豁然开朗,我们置身于一个可容千人的巨大洞厅,冷风飘忽,水声隐约,大小钟乳石遍布,狮象双峰左右对峙;一处石台上又有八尊石像,或立或坐,或舞或歌,遥拜一块凌空悬垂的奇石——太上老君,但见他额高面善,银须飘逸,形神酷肖,这就是太极洞“十大奇观”第一景八仙朝圣。洞壁刻有“二仪攸分”四字。原来太极主洞一分为二,一水一旱,大洞套小洞,洞上有洞,洞下有洞,山山水水,洞洞相通。《易经·系辞》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至无穷”。《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北

宋陈抟以老解易,道为无极,太极为一;元初全真大师李道纯说:“无极而太极……化成天地,无有加焉”;张三丰认为:“无极为无名,无名者天地之始;太极为有名,有名者万物之母”;太极洞的溶洞结构正暗合了无极—太极—生化万物的道理,因而为道家所重,成为道教徒养性炼丹的洞府。

太极洞气魄宏大,冠名之景多达700余处。从两仪宫到老君洞,看罢“青牛听法”,“丹灶飘香”,“水滴石穿”等景点,穿过铜关,温度降至18℃;当地人说:“过了铜关变了天,内外气候不一般”。我们从36℃的高温到这里,也感觉到“二仪攸分”,“阴阳”之别。进入云境宫,猛见一长近百米的巨岩如船倒扣头顶,船底平整似削,船舷木痕宛然,造化之功,撼人心魄。

友人说,这就是世所罕见的奇景“仙舟覆挂”。 前面是一幽深“小巷”,接“通天梯”而上;旁有北宋名臣范仲淹题字“跫然岩”,下署“大中祥符丙辰仲冬”(公元1016年),印迹苍劲,弥足珍贵。漫步“石巷”,足音跫然,使人心生惕励。我想范文正公虽时任广德司理参军,但志存高远,立身处世,皆为楷模;人过留声,这声如何,应时刻自警。

转过几处“洞中洞”,到“八曲瀛洲”(俗称水洞)上船,洞中行舟,恐怕是在太极洞才有的体验。这是一条7500米长的地下河,水深米许,清可见底,水中还有一种无鳞小鱼,据说颇为珍稀。

仙源宫中也有一道“山涧”,危崖夹峙,水激礁石,堪称“洞中小三峡”;与之对应的是著名的“洞中黄山”——神醉宫,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100多平方米的断岩,如天花板斜悬头顶;洞内怪石酷似黄山西海群峰,猴子观海、金龟望月、金鸡叫天门、五老游天都、书箱峰、玉屏峰等美景惟妙惟肖,令人发自肺腑地惊叹,敬畏于自然的奇巧和伟力。

洞愈行愈深,景愈见愈奇。飘风时袭,水气弥漫;各色灯光下,大大小小的石柱、石笋、石幔、石峰……

或独处,或伴生,或林立;如钟,如树,如花草,如飞瀑,如卷云,如人戏,如兽舞,如激流,如冰峰,如山崩地裂……

或精巧剔透,或雄壮峻拔,鬼斧神工,气象万千。这是地下水几千万年洗礼的成就;水还在不停滴落,浇灌着钟乳石们,钟乳石居然也在“生长”,只不过长得比天上的蟠桃还要慢,1000年才长1.04厘米,一根石钟乳的形成需要几十万年!

它们带着时光的神秘信息,让我感到一种巨大磁场的压力,我的呼吸也随之紧迫了。时间是无限延续的存在,又是不断更新的存在,这些石头,是在向我暗示解读时间秘密的密码吗?我无法解答。“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却,忽然而已”。在这亿万年的古洞里,我深切感受到庄子说这句话的心情。

我们自山下入洞,从山腰“天洞”出来,耀眼阳光照射,刚才的经历与此时仿佛有“天上人间”之别。坐上缆车,朋友指点近旁几处历史遗迹:汉光武帝避难的“卧龙桥”,“吴下阿蒙”的“晒书台”,范仲淹洗笔砚的砚池湖,岳飞“试剑石”,朱元璋屯兵地,乾隆下江南的“对弈处”等。

到了山脚,又见一依山而筑的宏伟宫观,当门一座高大的八卦炉,香火旺盛;前殿是三清殿,后殿是太上老君正殿。这是道观无疑,然何以却名为实相院?朋友说,实相院本是佛寺,后道士入驻,曾有过袈裟黄冠杂然相处,各拜神佛的奇观。 “实相无相,微妙法门”,想来实相院原是禅宗寺院,后来江南全真道大盛,而被全真道奉为祖师的吕洞宾致力将禅宗思想融入道教;

全真北祖王重阳、南祖张伯端都主张 “释道一家”、“三教一体”,其与佛教和谐相处也就很自然了。从这座实相院的变迁,我们又一次体味了太极洞道教文化的别样内涵。

离开石龙山,朋友带我们去另一处洞天:东崖山桃姑迷宫。我问:刚刚游过天下四绝之一的太极洞,再去游洞,岂不是“曾经沧海难为水”?朋友说不然,桃姑洞与太极洞别有一番滋味,此洞是华东地区惟一的太湖石洞,号称“洞中大峡谷”,大为可观。车行10余分钟,朋友指着窗外一片山岭说,这就是牛头山。牛头山?是岳飞大战金兀术的古战场?

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兀术趋杭州,飞要击至广德境中,六战皆捷,擒其将王权,俘签军首领四十余”。又趁势进军,大败金兀术于常州、镇江、清水亭、新城,次年收复建康,将金兵赶过长江,南宋的半壁江山得以巩固。遥想将军神武,不禁心折。

再行片刻就到了桃姑迷宫,洞中冷风习习,道路纵横交错,百转千回,幽深莫测。与太极洞相比,桃姑洞则显得奇巧迷幻了。

已开放的18个洞厅,53门,24峡,200多处景点,1800米路线,移步换景,步步是景;游人散行其间,声气相闻,若即若离,踪迹难寻;有时相隔几个石孔望见游人,但转来转去,竟迂回到原处;有时见前方山重水复疑无路,穿过一门却豁然开朗又一厅,让人恍惚觉得漫游灵虚幻境。我想这真是个拍影视剧的好地方。桃姑迷宫亦有“四绝”:

一是怪石。太湖石嶙峋密布,随意赋形,石纹如画,栩栩如生;还有一种墨香岩,以手抚摸可闻墨汁清香。

二是奇门。群石垒门,石中开门,门连门,门套门,门上有门,门外有门,一步三门,一宫九门,形形色色五花八门,这是形成迷宫的一大要素。

三是幽峡。“飞天峡”长达百米,两壁似刀砍斧劈,壁高30多米,而壁间距仅1米,险峻之极;回步峡盘旋弯曲,令人不辨东西;索桥峡深不见底,地下河水流无踪;玄武、七星、磬折诸峡峡深谷险,各具特色。

四是流云。洞中云雾缭绕,四季不绝,飘忽迷离。桃姑洞还有很多关于桃姑仙子的传说,另有历代文人雅士题刻,使迷宫又增添了传奇色彩和文化底蕴。

“广德埋藏”,太极桃姑,让我们在领略自然的神奇与人文的魅力时,又得浮生一日之闲,实在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