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过秦论》翻译

秦统一天下,吞并诸侯,临朝称帝,享有四海,天下的士人顺服地闻风向往,为什么会这样呢?回答是:近古以来很久没有天下人所拥护的王朝了。周王室力量微弱,五霸相继死去,天子的命令不能通行天下,因此诸侯凭着武力相征伐,强大的侵略弱小的,人多的欺凌人少的,战事不止,军民疲惫。现在秦始皇南面称帝统治了天下,这样在上有了天子,所有的百姓就都希望靠他来安身活命,没有谁不倾心想望皇上能有个好的政治。在这个时候,维持削平六国的威望,制定出统治天下的政治规划,关系到国家安定与危亡的根本就在此一举了。秦王怀着贪婪偏见的狭隘之心,骄矜自负地施行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不用,建立个人无上权力的专制制度,禁除诗书及百家著作,实行严刑酷法,注重诡诈与权势,轻视仁德信义,把残暴苛刻的虐政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企图吞并别人的人,当然就崇尚诡诈与威力;希望国家稳定的人,就能遵循实际情况权衡量变:这就是说夺天下和守天下要用不同的方法。秦并吞了战国而统一天下,它的路线没有改,它的政令也没有变,可是夺天下与守天下的形势不同啊。把天下所有权力都集中于皇帝一人,国家的灭亡也就指日可待了。假使秦王能够借鉴古代的情况,比较商、周两代走过的轨迹,来制定实行自己的政策,那么后代即使出现骄奢淫逸的君主,也不会有倾覆危亡的祸患。如果能象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一样,有了卓著光辉的名号建立国家,也就有了长久的功业了。

当今秦二世登上王位,普天之下没有人不伸长脖子盼望他能施行仁政。受冻的人穿上粗布短袄就觉得很好,挨饿的人能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天下苦苦哀叫的百姓,正是新皇帝执正的凭借。这就是说劳苦人民容易接受仁政。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贞贤能的人,君臣一心,忧心天下人的苦难,丧服期间就改正先帝的过失,割地分民,封赏功臣的后代,封国立君给所灭亡国家以少量的土地,待亡国之民以礼。把牢狱里的犯人放出来,免去刑戮,废除没收株连全家全族的杂乱刑罚,让被判刑的人各自返回家乡。打开仓库,散发钱财,以赈济孤独穷困的士人;减轻赋税,减少劳役,以救百姓之急困。简化法令,减少刑罚,坚持长久推行。使天下人都能获得新身,改变立身准则,修养品德。各自慎重行事;满足天下人民的愿望,上封功臣之后予威望,下施百姓以恩德,天下就和平安定了。假使天下人都欣然安居乐业,惟恐发生变乱。虽有狡猾之人,而民众没有背叛主上之心,图谋不轨的臣子也无法掩饰他的奸诈,暴乱的阴谋也就被阻止了。二世不实行这种办法,却比秦始皇更加暴虐无道毁坏了宗庙与人民。从新开始修建阿房宫;使得刑罚更加繁多,杀戮更加残酷,官吏更加刻毒严酷;赏罚不当,赋税收敛无度,国家事务太多,官吏治理不来:百姓穷困,而主上不能对他们的困苦予以考虑救济,重新把涣散的人心聚集起来。於是奸险欺诈之事纷起,上下互相隐瞒欺骗。蒙受刑罪的人很多,受刑被杀戮的人接连不断,道路上前后相望。天下的人都陷入苦难,自君臣以下直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处在贫困绝望之中,到处都不得安宁,所以很容易引起动乱。在这种情况下,陈涉不需商汤和周武王的贤德才能,不用凭借王公诸侯的尊贵,在大泽乡振臂一呼,而天下人民响应,在人民处于危难的情况下。秦二世不能象古代的圣王那样能够洞察开端与结局变化的,能够认识到生死与灭亡关键的。

因此统治人民,只要专心致力于让他们能过上安定的日子就够了,这样天下即使出现反叛的臣子,也就一定不会得到响应与支持了。所谓处于安定的人民可以***行仁义,而处于危难之中的人民就容易一起做坏事。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尊贵到做天子,富足到拥有天下,而自身却不能免于被杀戮,就是因为挽救即将倾覆的局势的方法不对,这就是二世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