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讲的道法自然中的自然是什么意思?

历代的道家学者对于“自然”的认识并不是从训诂中得义,而是从老庄体系的理统中明晰,将这一形式逆转后,结合训诂,便可以说自然为“自己而然”。

罗中枢先生在重玄之思一书中说道:

“‘自’是‘自己’、‘自身’之义,‘然’是‘如此’之义,“自然”的字面意思便是‘自是’、‘自宜’、‘自成’,简而言之,“自己如此”。老子大量地运用“自化”、“自正”、“自富”、“自扑”、“自宾”、“自均”等等,都是指的自然而然,无为而成的意思。

扩展资料:

庄子指出,野鸭的脖子短,如要接长它就会给野鸭带来忧患。鹤的脖子长,如要截短它就会给鹤带来忧患。天性本来就长的不能短,天性本来就短的不能接长。或长或短,天性如此。”

道家的“自然”指的是“自己而然”。但罗中枢先生这里所使用的解法不是从训诂的角度去解“自然”一义,而是从《老》、《庄》哲学的体系中作推导。

推导的前提过于庞复,这在该书《重玄之思》中有大量佐证和辨析,但此中所用的类似训诂而非训诂的做法,似乎更多的只是从现代汉语的语境及语义中玩类比,实属一取巧的偷懒之方。

虽然如此,但这一问题应当成为对道家哲学研读者的常识性认识,而自古以来研读道家典籍的学人们也都遵循着从其体系中的推导而言,如唐时的《本际经》曾就其体系,道:

“自然而然,不可使然,不可不然,故曰自然。”

唐代默希子于《通玄真经》则言:

“自然,盖道之绝称,不知而然,亦非不然,万物皆然,不得不然,然而自然,非有能然,无所因寄,故曰自然也。”

可以看到,“自然”一词于《老》、《庄》哲学中既不是名词也不是形容词,而是壮词,但又不单纯为形容存在的状态,而是就存在的本身指语。庄子中说的最为透彻:

“不知所以然而然,故曰自然。”

正因为我们无法知道存在的本身在根本上为什么会如此,所以这才是“自然”,它即没有什么,也不为了什么,为什么不是“自然”呢?就状词而言,或许可为形容存在的状态,但我们似乎更应将其归结为存在的总范畴。

因其意义表现为遵循某物本身的存在本质,而这也将表示着它的意义适用于无限现实世界中的一切存在。

如《道教义枢》中解释道:

“故自是不自之自,然是不然之然。不然之然无所不然,不自之自无所不自。无所不自,故他亦成自;无所不然,故他亦成然”

物皆有自,物各有然,他物于他亦为自,他然于他岂非然?不论是可为感性能力所察觉的具象者,或为理性能力所观照到的绝对范畴,均属以自然为本的存在。

就此看来,我们对《老》、《庄》哲学中“自然”一词的看法,首先是从其语境中体会其壮词的用法,并在体系的理解中,才能就其用法而深彻的明白到“自然”一义的初建竟为《老》、《庄》哲学中基础与目的,因它既是存在意义上的总范畴,同时,“道法自然”的论调也指出了作为本体之道仍旧须遵循其自己而然的本质。

不论如何,此义不指有异于我者存于我中,反而是一切都由于自我所决定,则就“道法自然”一语而言,并不指“道”之上另有一“自然”为其依据,而是道本就自然而动。

罗中枢先生在《重玄之思》一书中说的很精确:

“道法自然,也就是指道自然如此,道是按照自然而然的形式来运转这个世界,它既没有什么,也不为了什么,本来就是这样,这正是道最为玄妙之处。因此,道的存在是一种“自己如此”、不受任何外界意志制约的独立状态。自然与道,名号虽殊,其实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

百度百科-道法自然

百度百科-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