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赵本山演的《乡村爱情故事?

近年来随着年轻人的话语权不断提升,许多以前遭人鄙视的文艺作品其口碑有抬头的趋势,《无极》就是个典型例子。

《乡村爱情》与之同理,这部电视早期在网络上的舆情是一片骂声,如今风向似乎变了,也没有人再提赵本山与中传教授曾庆瑞吵架的事情。若是几年前的我,会坚定不移地站在赵本山这一边。但在我度过了一些岁月,经历了一些日子之后。做为一名年轻人、一名东北人、一名对着白山黑水所诞生的赵氏喜剧有感情的人,我要说:《乡村爱情》系列,是赵本山最差的影视作品。

回顾赵本山的电视历程,不难发现他的人生观有着明显的衍进,新世纪前的电视咱们暂且不提。新世纪后首要的电视剧就是《刘老根》。在这部作品中,赵对于东北农村的未来还是充满希望的,主人公刘老根抓住机遇,开办龙泉山庄,最后成为一名成功的农民企业家,从而“先富带动后富”,使整个村落实现了***同富裕。纵观来看,这是一部歌颂改革开放的经典作品,是将政治建设与农村题材结合的典范。另外,官员的形象在剧情中占了很大比重,也有一部分贪官污吏是主人公进步的主要阻力,只是最终邪不压正,他们被新兴资产阶级与清廉的党政干部联合打倒。这也算是经久不衰的一种理想化套路了,值得留意的是,在赵本山以后的电视中,官员的形象几乎是缺席的。

后来,赵本山主演并拍摄的另一高收视的电视《马大帅》。此时,他对于农民显露出了截然相反的态度。男主人公马大帅是一位进城打工的农民工,虽然他的主要目的只是为了找回女儿,但在他的一系列荒唐奇遇下,这个线索已然沦为了一条辅线。马大帅的同乡“镖哥”,更是农民出身挤破头皮想要跻身于城市的典型。这个系列一连拍了三部,每一部马大帅的拼搏都会回到原点,结局也不让人安心——我小时候便是相当讨厌这部剧的,因为它的主题是彻头彻尾的悲剧。赵本山对于农民命运的悲观和迷惘萦绕于整个故事当中,甚至有一点虚无主义的意思了。不过直到现在,我依然对这部剧比较反感,一是因为我不喜欢它的笑料,二是因为它还缺少了最后一“得瑟”、缺少了剑锋所指的答案。若是它能再完美一些,城市盲流“马大帅”的形象几乎可以媲美卓别林了。

如果说《马大帅》中赵本山还有一点点同情心、还对他的衣食父母有着一点点担忧的话。《乡村爱情》系列他便是明显的破罐子破摔了,他抛弃了长期以来压在身上的担子,轻松欢快、头也不回地奔向了市场的怀抱。

《乡爱》的第一部和后面的系列应当分开讲,他们的主旨有很大不同。必须要提的是,第一部的导演叫张惠中,他和“三驾马车”乔杰、崔凯、张超一样,是东北出身的老一辈文艺人才的代表。这些人能导会写,懂戏曲还擅长喜剧,可以说在赵拼搏的前期,利用自己的才华给了他全方位的服务。由于张惠中的参与,《乡爱》第一部的主题比《刘老根》还要纯粹,也更富时代气息——大学生勇敢创业,志在建设家乡。“反哺”的观念紧跟时代脉搏,表现的十分突出。所以第一部的剧本完成度也就最高、最主旋律。

从第二部开始,张惠中离开,有传言是理念不合。这时赵本山完全走上了另一条道路,他的“虚无”态度比起《马大帅》来还要进行地更彻底。

楼上有知友将《乡爱》比作中国版《老友记》,私以为还是过誉了。如果将其比为乡土版《爱情公寓》,那我还是认可的。《公寓》中的诸位年轻人处于熙熙攘攘的大上海之中,生活压力却低得要死,吕子乔没有正经工作还每日能自如出没酒吧,简直是吃软饭之神。对比《乡爱》,不难发现村民的经济水准十分之高,表面上每家都有自己的正经营生,但一但村中发生点什么八卦,马上毫不犹豫地扔下锄头去扯整整一天的淡——即便放下生产也要抓紧斗争,这种觉悟使我辈人望尘莫及。长贵为了招商引资折腾了好几季,直到他死后我也没看出村中人们的生活水平、生产方式发生什么变化。

《爱情公寓》因为抄袭而饱受恶评,但在此我无意针对这一点。因为我认为除却这方面,它同样缺少价值。主题空虚,看似有趣的人物关系也是空中楼阁,非要说的话,它的市场地位要高过它的艺术地位。

在解放的前一年,参加东北土改的湖南人周立波写下了著名的“山药蛋派”小说《暴风骤雨》。其中人物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都比较简单和典型。但是这些人物凑在一起,也能迸发出强烈而感人的戏剧冲突。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国农村题材电视剧却还在利用类似的手段来塑造角色。《乡爱》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十分地扁平化、戏剧化,曾庆瑞批评赵本山讽刺残疾人不无道理。当然,因为历史原因,农村总是会有一些身体缺陷中老年人,这不能算是赵剧的过于夸张。但是不管是扁平化的人物也好、搞笑的残疾人也好,1948年,现代主义作家运用这些人物谱写了一曲农民运动的高歌;2010年,新时期的喜剧之王却只能让他们跳着蹩脚的舞蹈。当这些精心安排的“农民”只为幽默服务的时候,就缺少的一种自然的态度,多了一些可耻的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