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民国时期人才辈出的现象,为何中国现代再找不
所谓民国人才辈出不过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假象。
先说说我们常听说的所谓民国大师有哪些,举个例子蔡元培,胡适,林语堂,熊十力,陈寅恪,章太炎这些都是什么人?要说大师也不过是国学、人文科学大师,诚然他们在推动思想解放和进步是颇有作为的,特别是在那个思潮涌动的时代这种人文科学的大师是很容易出名的。
然而,自然科学呢?
举几个栗子
侯德榜,这个自然科学方面的大师,侯氏制碱法(也称联合制碱法)的创立者,产品获得了万国博览会金奖的人,有几个人认识他?
吴宪,中国生物化学的先驱,诸多新式临床血液分析方法的创立者,有几个人听过这个名字?
陈克恢,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创始人,发现了急性氰化物中毒的急救方法,又有几个人听过这个名字?
而且不难发现,以上这些人之所以被视为大师是因为创始,开了中国某个方面研究的头,民国大师许多是得到了前无古人的甜头。
再者,你会发现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学者往往总是默默无闻的。如若没有获得一些奖项,他们的贡献和事迹往往都无法为大众所知。
而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当代无大师的感觉,现在不是一个思潮涌动的时代,人文科学的学者难以获得人们的重视;而自然科学的学者们相较于出名他们更多关心的是他们的实验数据,实验成果,对于他们而言名不过是身外之物,做出科研成果才是一切。
在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之前,有几人知道她呢?
中科院院士大多数是做出了远超所谓民国大师的科技贡献的,大众有几个人在乎有谁呢?比起深邃的科学,还是无脑的八卦更适合大众罢。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