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旗的历史沿革
乾隆时期
中国一直以“天朝”自居,从来不把世界上的其它国家当作是国家。乾隆时期,英国使臣马噶尔尼来华,乾隆皇帝非得要人家行三跪九叩礼。《清实录》记载,中英鸦片战争已经打两年,道光帝居然问大臣这样的问题:“英吉利到底在何方向?女王有无婚配?和俄罗斯是否接壤?与新疆有无旱路可通。”
鸦片战争
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原来闭关自守的清王朝同各西方列强的交往日益增多。李鸿章在同西方列强谈判、签约、通商、互派外交人员等外交活动中,看到西方列国庄严悬挂国旗,而中国却无旗可挂,深感有失“天朝威仪”。于是上奏慈禧太后,提出在外交场合中需要有代表大清国的旗帜,请求颁制国旗。慈禧就命李鸿章负责设计图案。经过多方征集筛选,李鸿章上呈了八卦旗、黄龙旗、麒麟旗、虎豹旗等多种方案,供慈禧太后选定,最后决定使用黄龙旗为大清国国旗。最初用于作为北洋水师的军旗,并于1888年(光绪14年)《北洋海军章程》颁布与确认本为海军旗的“黄底蓝龙戏红珠图”为大清国旗(俗称“黄龙旗”) 。
亚罗号事件
1856年10月,一艘名为亚罗号(A rrow )的商船被广东水师以参与海盗活动为由扣押。当时船上有十二名船员,全部是中国人。事发后,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想借此机会挑起事端,便以该船曾在香港注册(确在香港注册,但扣押时已经过期)且悬挂英国国旗尤为由,向中方抗议,要求两广总督叶铭琛释放船员、查办水师千总梁国定,并以“水师扯下英国国旗、侮辱国旗”为由要求中方赔礼道歉。
1856年10月23日,英舰突然闯入虎门海口,进攻珠江沿岸炮台,第二次鸦片战争就这样爆发了。
“亚罗号事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该事件让中国人知道“国旗”的重要性,更多的人开始思考中国是不是也应该有自己的国旗,但是时逢乱世,国旗的制定也只是停留在思想层面,并没有实质性进展。
从曾国藩到李鸿章,三角龙旗变成四角龙旗
1862年,大清朝又吃了一次没有国旗的亏。清军在湖北长江水域发生了一起中英水兵斗殴事件。在交涉过程中,占尽便宜的英国人硬说船只没有挂国旗,不知道那是中国兵船,拒不负责。事件报到恭亲王奕?处,这位大清朝的顶梁柱痛定思痛,开始考虑制定一面旗帜。
奕?将这一建议通过书信告知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并询问增挂龙旗是否可行。曾国藩接信后,非常高兴,因为奕?说出了他心中所想。做事沉稳谨慎的曾国藩把湖北、江西等涉及水军的巡抚找来会商,然后形成统一意见报给奕?。考虑到黄色是皇家专用颜色,龙又是皇权的象征,办事谨慎稳健的曾国藩害怕因此触犯皇权,所以他建议把龙旗设计为三角形。
1866年清朝大臣张德彝出使西方各国,发现各个国家都挂有国旗,感到十分新鲜,并因为自己的祖国没有国旗感到自卑。而当他发现与大清一衣带水的日本居然也有国旗的时候,各种羡慕嫉妒恨便倾泻于日记中。
1868年四月,清政府派了一个代表团出访西方各国。领团的是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在访问过程中,每个国家都有国旗独大清没有,升旗时官员们都觉得很尴尬。于是,美国人就替中国代表团制作了一批三角龙旗,权当国旗使用。在美国官员的宴请会议上“灯烛辉煌,正面高悬大清龙旗与合众花旗,左右则英法各国彩旗,随风飘漾,绮浪叠翻”, 中国官员看到自己国家的旗帜与美国国旗高高悬挂在一起,不由得精神振奋,感觉面子十足。但是三角龙旗并不是国旗,官方也没有认定,只是它在华人世界中很流行。真正国旗的诞生,是在1888年(光绪14年)。
1888年,清末重臣李鸿章参与过很多外交活动,深感“无旗可挂”的尴尬,于是奏请慈禧太后,请求颁发一面能够代表大清朝的旗帜。慈禧让李鸿章负责设计。李鸿章呈了多种方案供慈禧太后选择。其中一种就是黄龙旗——只不过李鸿章采纳了郭嵩焘的意见,设计成四角龙旗。慈禧太后一眼就看中了这面四角龙旗。中国历史上第一面国旗就这样诞生了。这面国旗的正式名称叫“黄底蓝龙戏红珠图”,民间称为黄龙旗。
1912年1月10日,清王朝被推翻,黄龙旗也“寿终正寝”,结束了它的使命,取而代之的是“五族***和旗”。(冯玄一)
1917年7月1日,发生“张勋复辟”事件。张勋、康有为等迎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出御太和殿,改民国六年为宣统九年。张勋受命为议政大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黄龙旗又在北京城出现。此次复辟仅历时十二天即告结束。1917年7月12日,段祺瑞率军入京,张勋遁入荷兰使馆,溥仪再次退位。黄龙旗又被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