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零体罚”教育,教出大量熊孩子,孩子真的不能打吗?
我是一位美国正面管教家长和学校讲师,在正面管教当中,是不提倡打骂孩子的。正面管教是一种不打不骂也能够把孩子教育好的教育理念。在我学正面管教之前,我也觉得很奇怪,不打不骂也能够把孩子教育好?不会教出熊孩子出来吧?但是,在自己学了以后才知道。管教和惩罚并不是一回事。
正面管教的创始人是美国教育学博士尼尔森女士,以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和德雷克斯两位心理学家的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把教育学和心理学结合起来,能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孩子的行为和心理,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有的人很奇怪为什么会有很多“熊孩子”出现?瑞典就教出了大量的“熊孩子。”其实“熊孩子”是成人给孩子贴的一个标签。在成人眼里看来,一些孩子调皮捣蛋就是“熊孩子”,其实并不是因为这些孩子很坏。我们首先要把孩子的“熊行为”和适龄行为进行区分。
孩子的很多不良行为,无非是缺乏知识(或意识)的行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为、以及发展适宜性行为、因失望而导致而产生的行为。
他们做出的只是与其年龄相称的行为,也叫做适龄行为,而不是不良行为。
什么是适龄行为呢?
2—6岁孩子,孩子的很多行为属于适龄行为。比如:2岁的孩子因为动作发展的需求,他们就爱爬高爬低,不愿意被父母限制,喜欢在雨中去踩水。还因为孩子手部敏感期的到来,孩子喜欢吃手、喜欢撕碎一些东西、拆掉一些东西、把一些物品抠出来,来满足他们好奇的心理。孩子很多行为在父母眼里看来是破坏行为,但实际上是孩子动作发展的需求。
也有一些孩子确实有一些不良行为。他们会破坏公物、影响他人。对孩子做出的其他一些不良行为,我们依然不赞成去体罚孩子。这种体罚包括打孩子、辱骂孩子。会让孩子没有自尊。体罚和惩罚孩子会受到短期的效果,但是不具有长期的教育效果。
惩罚孩子会造成四个R:
1.愤恨——“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2.报复——“这回他们赢了,但我会扳回来的!”
3.反叛——“我偏要对着干,以证明我不是必须按他们的要求去做。”
4.退缩——
偷偷摸摸——“我下次绝不让他抓到。”
自卑——“我是个坏孩子。”
惩罚或体罚给孩子带来的后果就是,他会产生愤恨的心理、因心理不平衡会导致孩子报复。还有的父母会说我的孩子很叛逆,这也是因为惩罚孩子造成的。最后一种行为是退缩。当父母总是打孩子,孩子被打怕了,他可能会偷偷摸摸地做一些事情,会撒谎,不让你知道。要不,就会变得很自卑。以上这四种情况都是存在的。
如果不惩罚,也不体罚孩子,那如何才能够教育好孩子呢?不会让孩子成为“熊孩子”呢?
在正面管教当中,我们提倡和善与坚定的教育理念。既对孩子有和善的部分,也有坚定的部分。而瑞典的“零体罚”对孩子只有和善而没有坚定,所以会教出大量的“熊孩子。”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该尊重孩子,不能侮辱孩子的人格,我个人认为这是没有错的。但是尊重孩子并不等于不教育孩子。
我们父母急于纠正孩子的行为,但是却不知道在纠正之前要先与孩子连接。一切教育方法都是手段,若父母只是抱着教育孩子的目的,而对孩子缺少了爱与尊重的话,孩子就不愿与父母进行合作,他们不愿意听你的话。
当孩子出现问题后,父母不要只看到孩子的行为,那只是冰山上能看到的很小的一部分。而冰山下很大一部分父母却没有看到。这包括孩子的归属感、价值感、感受等等。
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我在幼儿园里工作多年,教过很多孩子。有的孩子真的很调皮,他们爱打架、欺负别人、上课爱插嘴、不遵守课堂纪律、也不遵守 游戏 规则。我对这些孩子非常了解,在这些孩子当中,他们很多家庭都是离异家庭。即使没有离异,父母也基本上不管孩子的,由老人来管。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非常缺少父母的爱,也就是缺少归属感。因此他们就想在幼儿园或在学校里来得到他们的归属感和价值感。
有一次,一个孩子又打架了。我没有骂他,也没有叫他罚站。因为我知道当一个孩子处于情绪脑的状态下,是没有办法去与人解决问题的。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等他冷静下来。然后,我开始与他连接。我蹲下来与这位孩子进行沟通,并用启发式的问题去问他:
“你想想看,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我相信你一定能够想到。”
后来,孩子没有发脾气了,而是在思考我的问题。
我看到这位孩子的性格很要强,于是后来让他来做组长,做值日生,做老师的小帮手。孩子也很高兴,什么事情都愿意与我说,也愿意听我的话了。虽然孩子偶尔也会还会犯一点错误,但是他的不良行为明显减少了很多。孩子在向着好的方面发展。因为他得到了归属感和价值感。
成人要关注于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关注又如何去惩罚孩子?如果孩子解决不了问题,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来想办法做头脑风暴来解决。当孩子做错了事情,我们可以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
成人在教育孩子时,要看到长期的效果,而不能只看到短期的效果。打孩子只是在一时有用,打完后,就只剩一地鸡毛了,会给孩子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这些影响会隐藏在孩子的潜意识当中,并影响他们的一生。
体罚不是目的,如何把孩子带来的挑战变为孩子的优秀品质才是父母长足的功课。在《正面管教》中,都能找到答案!
静下心来,总结一下打孩子的好处,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几条:
1、我们说,能动手的尽量不要叽歪,对于心智不成熟的娃,讲道理有用的话,我们早就过好这一生了。
2、语言对身心上的伤害远大于肉体,大声吼骂不如爽快的打一顿立竿见影。
3、偶尔被打一打的孩子,反应能力快,知道被打要躲避和跑,不是傻乎乎的光站那儿哭,以后进入校园,打的过打,打打过跑。要想打别人先学会挨打。
4、肉体上的承受,让Ta从小知道犯错是要惩罚的,否得长大了犯下连打都没用的错误,一个从没被打过的孩子,从概率上讲,以后有可能被外人打一下,可能出现两种极端:承受不了或享受被虐(比如建宁公主型的。
5、………
至于怎么打,那绝对是一门学门了,这也是极少看到或听到有专家说“孩子要打…”,是怕冠上暴力的骂名,被动物保护组织投诉,被世界妇女组织批评,而且怎么打,打哪里,打的度,不是一二万字能说清楚的,所以只能说些“正确的废话”,没有任何风险!
这件事情让我想到了现在 社会 上很多反对体罚学生的声音,这些声音很多都是来自于教育之外的人,他们其实对教育根本不了解,这是单纯的凭借表象去判断是否应该提法,这是很不负责任的行为。
如果按照我们 社会 发展的规律,一个人犯了错误或者是一个人犯罪,必须要受到法律强制性的惩罚,犯了严重的错误也必须要受到校规校纪的严厉惩罚,这是对一个人的警醒,更是对一个人的行为的制止。
单纯的片面的强调人性需要关怀,强调孩子需要说教或者是班上示范,这都不足以震慑孩子们内心当中的恶。
如果在整个教育体系当中缺少了惩戒,没有惩戒措施,更没有人愿意去惩罚,敢于去惩罚学生,等到学生成长起来以后,会对 社会 造成巨大的冲击。
大量熊孩子的出现会形成一个示范和带头作用,让更多的孩子选择释放自己的天性,释放自己心中的恶,给其他的人和 社会 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我作为一个老师,也是一个家长,我是特别赞成,对于屡教不改特别顽劣的孩子实施惩罚教育的,有的时候没有强制性的措施,没有强烈的这样,这些孩子根本就是天不怕地不怕,不仅会给课堂秩序,可能纪律造成严重影响,甚至会伤害其他同学的利益。
联想一下我们现在的校园欺凌问题,很多熊孩子变成校园当中的小霸王,他们欺凌弱小,给整个 社会 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这问题莫名其妙。瑞典何时有了“大量”熊孩子?
其实瑞典传统是北欧海盗之国,后来也是军事立国,国民素质在欧美国家里向来不算高。那时别说熊孩子熊大人一样比比皆是。
真正禁绝体罚教育是二战后的事情了。时间不长,但今天谁好意思说瑞典国民素质低下?所以能如此禁绝体罚传统至少是必要条件之一。
中国人喜欢讲“棍棒底下出孝子”,很多人诟病说这是独裁式的教育,这其实是断章取义的认识。能不能出孝子,关联在于拿棍棒的人,而不是棍棒,棍棒只是工具。对于一个没有明确是非观的人来说,有没有棍棒都教不出孝子,而对于一个认知能力很强的人来说,打与不打都有其尺度,目的不是为了泄愤,而是为了教育。
有人将惩罚和体罚划等号,明显是错误的。孩子犯错了,惩罚是必须的,这是孩子养成遵守规则和承担责任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必要手段。指正错误、训斥、留堂、家长到校甚至适当的罚站、戒尺等体罚手段也是必须的。在这点可以参考美国,对学生的惩罚形成文字性的标准文件,特别是体罚,要求记录在案,并允许学生及家长申诉。关键就是要有章可循。
打和说都是必须的,要是单说孩子久了孩子根本不怕你也不会听你的。打只是教育手段,最新目的是教育孩子明辨是非,而不是往死里打,让孩子身心受重创,那不是教育孩子而是虐待孩子,这个度需要家长自己把握。如果一定要有个选择我情愿孩子畏惧我愿意听进一些道理,而不是天不怕地不怕最后悔恨终生[酷拽][酷拽]
这是西方人的逻辑和说法,谁爱学就学,谁爱听就听!除了极少数神经病,我们中国人该怎么教育就怎么教育,该罚的就罚,该奖的就奖,该疼的时候就疼!西方人的一套不是万能的!
小时偷针,大时偷金。不良行为,不论大人小孩都应教育纠正。特别是小孩,小时不纠,TA连正确的认识都没有,将来便会“体罚 社会 ”。西方这种“零体罚”是假文明,与中国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比,是落后的,根本不值得学习。
就这样说,体罚只是手段
那些借着惩罚之名,把孩子当出气筒,情绪垃圾桶的 非蠢既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