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辛”的原意是什么?

最早的甲骨文“辛”字,它是一把执行最严厉刑法的割人肉用的锋利的刀。20世纪80年代初山西和陕西等地都出土了这类商代和周初的短刀,其长不超过30厘米,三面有刃,手握处有刀柄。这种刀,是三千多年前奴隶主用来对奴隶、战俘和罪囚施行种种严酷肉刑的刑刀。

这种行刑刀,反映在甲骨文中,就成了汉字最早的“辛”字。

古时的这把行刑小刀,是奴隶主阶层统治者拥有权力的象征。所以,商周时代一国之君称为读作壁音的“辟”、失去了皇位的君主恢复了君位就是“复辟”。与之相应,掌权就是“主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 “宰相”也是握有实际统治权力的人。古时候,砍头的极刑被称为“大辟”,当时一种分裂尸体的酷刑 “尸裂”也是用一个带“辛”的字“辜”来称谓的。

作为意符的“辛”传达着类似残忍和惨痛的涵义。因此,汉语词汇由之引申出了一系列夹有 “辛”字的词语,除了“辛苦”和“辛酸”,还能轻易地找出其他含有 “辛”字的词语,比如“辛劳”、“辛勤”和“辛酸”等等。但作为味觉的“辛”,与“辛卯兔”的“辛”一样,只是一个借字,与 “辛”的本意刑刀没有直接关联。

到了早期金文,甲骨文中的 “辛”起先的刑刀象形演变为了实体,上面多出一横,表示基数(见图)。周代中期的 “辛”又恢复了线条化,但刑刀的刀体部分却已经开始走样。于是,篆文、隶书和楷体的 “辛”就顺着金文的演变方向发展成为今天我们常常使用的“辛”字了。我们今天一般只用 “辛”的引申义,比如表示劳苦的“辛劳”和表示悲伤的 “辛酸”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