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了解30种盖碗器型
一图了解30种盖碗器型
1.茶盏盖碗
瓷盏在东晋时已有制作,南北朝时逐渐流行。唐及五代时期的茶盏开始配有盏托。明清以后的茶盏又配以益盖,形成了一盏、一盖、一碟的三合茶盏,也就是现在盖碗的前身。
2.折沿盖碗
盘口呈平折沿,边缘起凸棱一周,浅腹,矮圈足,器形规整简洁。多见于古时盖碗。碗浅沿宽不利于抓握,但另一特点“矮圈足”,使得出汤时易烫手。
3. 撇口盖碗
碗口略往外撇,滚圆圈足。这个形状是盖碗中最常用。这种器型最大的优点便是外撇的碗口延伸了盖碗的弧度,在使用过程中不易烫手。
4.折腰盖碗
碗口略往外撇,折腰,圈足。盖为覆碗式,圆口,盖面隆起,上置圈形抓纽。折腰盖碗“分段式”的造型不利于注水时水流顺畅的流动。
5.方形盖碗
严格意义上来说,方形的盖碗是不属于冲泡茶叶用的器具的。顶多算是一个容器而已。从古至今没有任何一个方形盖碗用以冲泡茶品,因为方形有碍于水流流动,从而使得茶叶内含物质不易溶出。
6.圆融盖碗
弧腹,肚子略外鼓,较利于对茶叶的闷泡。现今此种类型盖碗较为常见。且其聚香和聚味的效果明显更好些,综合口感可以得到提升。
7.双耳盖碗
杯两侧带有耳把,整体造型独特,比较少见。
8.仰钟盖碗
因为外形似仰钟而得名,整体造型朴实厚重,又透出灵秀之气。
9.元宝盖碗
形式元宝,弧腹,肚子略鼓,有利于聚香聚气,对茶叶闷泡效果好。
10.竹节盖碗
模仿竹节的样子,一般呈两节竹筒状,也因此得名。有彰显气节、坚韧不拔、万古长青的美意。
11.铃铛盖碗
因形如倒置的铃铛而得名,杯口外撇,深腹,圈足。
12.倭角盖碗
敞口倭角,弧腹,圈足。倭角亦称“委角”,方形瓷器转角的一种装饰形式。
13.鸡心盖碗
造型为敞口,口以下内收,瘦底,圈足。因杯心下凹呈深圆涡状,底心凸起鸡心形,故名。
14.莲花盖碗
盖碗以莲花为造型,盖钮为莲芯,绿彩绘莲蓬,金彩绘莲子,周围饰以粉彩莲瓣外壁口沿绘莲蕊纹,腹部绘多重莲瓣,粉彩仰莲相互映衬,圈足绘成莲柄式,莲瓣筋脉清晰。
15.菊瓣盖碗
菊瓣式盖碗,呈菊瓣形,口沿向外展开,略外撤,弧腹,平底,矮圈足。
16.鸡缸盖碗
敞口,深腹,卧足。杯上以斗彩绘画雌、雄鸡及雏鸡,间以山石、兰草、牡丹。鸡缸纹饰以成化斗彩绘制。
17.棱玉盖碗
碗口外撇,筒腹,腹外壁刻棱玉纹,圈足。盖上置捉纽,盖面刻覆棱玉纹。棱玉指的是一种棱缘波状弯曲,扁球形至圆球形的仙人掌类植物。多为汝窑烧制。
18.高足盖碗
因碗身之下有高足,故名。高足是洗西域传过来的器型,一开始金银材质较多,而后瓷质器慢慢出现。
19.六边盖碗
造型挺拔,线面清爽,棱角分明,六方杯依据几何造型形状大小适中,杯型耐看六棱流直而上翘,方中带曲。
20.莲座盖碗
杯身外底部围着一圈莲瓣,就像佛陀脚下的莲座。
21.角盖碗
底部为三角状,敞口,杯身线条向外舒展,呈倒三角形式,头重脚轻。
22.葵口盖碗
杯口似秋葵花瓣的形状,杯腹有棱线,根据棱线数量分为四葵、五葵、六葵。
23.卧足盖碗
敞口,浅腹,卧足。是明、清时期流行的一种杯式,因杯底无圈足,呈内凹的卧足而得名。有白釉、青花、五彩、粉彩、墨彩等品种。卧足盖碗最大的弊端在于无圈足,易烫手。
24.斗笠盖碗
型如翁之斗笠,口部大,底足小,杯身的线条极为简雅,大开大合的线条表达着粗放淳朴的民风。
25.马蹄盖碗
敞口,斜削腹,内凹底小平底,形状倒置似马蹄。这种器型的盖碗优雅、貌美,缺点是易烫手。
26.八方盖碗
折角棱线分明,线条宛转自然,底部为八方形,越往上越外撇。
27.双鱼耳盖碗
杯两侧耳把呈鱼儿造型,整体造型独特,比较少见。
28.荷叶盖碗
杯呈斜弧腹,高圈足,杯边卷曲,似翻涌之波浪,俯而观之,可见其身为扁圆,突破传统盖碗形制。杯托拟荷叶之形,筋纹自然向四周舒展,承自然之意趣。盖上以莲蓬为钮,生动可人,方便执取。
29.福寿盖碗
碗圆形,撒口,碗沿琢相连如意纹饰,圈足,有盖,碗盖略小于碗,上琢三只蝙蝠,器壁薄透,并带有优美的弧线,做工精细,寓意吉祥。
30.花口盖碗
仿不同花卉,花口形式多样,满足人们在品饮食时的审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