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炉铸造
发现一:《西游记》是一部儿童心理成长发展的历史,学习这部发展史,有利于我们正确给自己的角色定位,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更好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孙悟空最初来自一块仰承天地之灵气的石头,在天地之气交合之时破裂开来,跳出一个小仙猴。这个顽皮的小仙猴不久就走上了拜师学道之路。书中描写了他如何学穿人衣,学走人路,学习本领。之后,孙悟空有一段在花果山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无法无天、无拘无束、任意玩闹、充满叛逆的生活。他领导群猴建立猴的乐园,自封为“齐天大圣”,一会儿袭击人国,一会儿翻腾龙宫,一会儿直捣地狱,一直到后来的大闹天宫。他把蟠桃盛会这样一个神圣的活动搅得乱七八糟,不成体统,闯下了弥天大祸,然后逃之夭夭。接下来是天兵天将大规模地围剿花果山,是孙悟空被放到八卦炉中煅烧,是他从八卦炉中奇迹般地逃生之后,更加疯狂地、肆无忌惮地对抗天兵天将。就在他的破坏性行为势如破竹、似乎天下无敌的时候,佛祖出现了。佛法无边——在和佛祖的对抗中,孙悟空失败了,他被镇服在佛祖巨手化做的五行山下。
启示一:自由是有限度的。对于学生无法无天的行为,适当的管教是需要的,也是必要的。
发现二:西天佛祖在《西游记》里是典型的父亲的象征。父亲对儿子是威严的,俯瞰的,沉稳的,含威不露的。在管教孙悟空的时候,他的表情,他的语调,他的态度完全是父亲式的。他并不是怒不可遏,也并非完全不顾及父子之情;然而,他又绝对威严的——当他晓之以理仍不能够说服儿子时,也有足够的力量将其压服。
当孙悟空被压在佛祖手掌化做的五行山下时,作为寻找东土取经人的使者——观音菩萨出现了。观音菩萨在《西游记》中是典型的母亲象征。即当孩子受到父亲正确的、严厉的管教和压服时,母亲常常像观音这样扮演着合适的角色。她是维护父亲权威的,是贯彻父亲意旨的,同时又是怜惜儿子的。一方面,她知道儿子所受的责罚是维护父亲权威所必要的,也是儿子未来人生所必要的;另一方面,在不破坏父亲权威的前提下,在坚定不移地引导儿子走上正确人生道路的前提下,她又流露出了难以掩饰的温情。她的目的就是将儿子引上父亲规定的道路。
孙悟空终于在父亲的压服和强制性规范下,同时也在母亲的抚慰与劝说下,不得不地又似乎是心甘情愿、欢天喜地地接受了去西天取经的安排。
启示二:如来佛对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做法先是晓之以理,实施说服教育,当说服教育无效时,他也使用了必要的严厉制裁,予以压服。他佯装对犯了大错的儿子弃之不理,让他在隔离中自省。当儿子领受了足够的教训之后,再给他指出取经的人生道路。观音菩萨表现出了一个母亲的适当态度。她在父亲的严厉制裁已经给了儿子足够的教训之后,适时地出现了。她配合着父亲的教育方针,以母亲的慈爱形象解放了受到惩罚的儿子,同时按照父亲的意旨,为儿子指出了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
都说“教不严,师之惰”,“老师像妈妈”,对学生来说,老师应该将父亲与母亲的角色融合于一身,严慈兼备,爱又不溺爱,以堵截与疏导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像一股奔腾的洪流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发现三:在取经过程中,我们看到孙悟空对整个客观环境斗志斗勇,充分运用自己的生命力,运用自己的金箍棒战胜群妖恶魔。在艰难的跋涉中,有一个小小的细节不能忽视,那就是戴在孙悟空头上的金箍以及能够控制它的紧箍咒,当孙悟空稍有偏离正确人生道路的倾向时,紧箍咒就发生作用。
启示三:虽然学生已经正式接受师长所指向的道路,然而,他依然可能随时偏离这条道路,越出合理的界限。我们既要给学生独立奋斗的宽广的自由空间,又不能让他完全脱离师长的规范。要让学生在必要的约束下,再在广阔的天地中独立奋斗。
发现四:当孙悟空走上去西天取经道路之后,我们看到了他在父母远距离的照看下独立奋斗的经历。总体上,是父亲的教导与榜样给予儿子基本的信念支持。虽然他绝非事无巨细事必亲躬,他宽宏大量地让儿子在遥远的距离独自闯荡,似乎不管闲事,然而当儿子遇到了最难以解决的困难时,他会非常适时地给予帮助。
观音菩萨作为母亲,则给于儿子更多一些的具体帮助。每当儿子在人生道路上遇到难题时,她总是在遥远的距离上先知先觉,又从不急于提前出现,以给儿子足够独立锻炼的时间与机会。当儿子实在难以解决某些困难时,她才或是主动或是在儿子的请求下出现。而当她帮助儿子收伏了一个又一个妖魔,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之后,并不多领会儿子调皮的感谢,就手持玉净瓶飘然而去。
启示四:《西游记》在相当程度上是孙悟空远离父母独自奋斗的故事。父母在这里分担的责任与扮演的角色是十分恰当的。今天的老师无疑要从孙悟空的故事中体会到“望生成龙”的正确方法:导而勿牵,强而勿抑,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该出手时绝不出手,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发展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主动、全面、生动、健康地发展。
发现五:孙悟空取经之路历经八十一难,终成正果,意味着儿子取得父亲所代表的整个社会的认可,取得了社会地位,取得了成功,取得了道德形象的完美,取得了人生境界的圆满,是一个功德圆满的结局。然而不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在看了这个结局之后产生一种普遍的、难以言喻的、不自觉的却又是非常深刻的失落感和虚无感。这种感觉长久的弥漫心头,余音袅袅。如果对这种失落感、虚无感进行分析,那么,我们看到:
无法无天的儿童时代自从取经开始就丧失了,取经成功意味着更彻底的丧失。
儿子的成功终于被父亲承认并且接受了,然而潜在的反抗精神也被完全地压抑了,再也没有机会显示,再也不可能大闹天宫了。
儿子成功了,获得社会地位了,就很难再得到儿时的母爱。因为孙悟空也成佛了,和观音菩萨平等了,不能再嬉笑母亲了,当然也不能再得到深深渴望的观音的关照了。
人生成功了,奋斗的苦难经历了,似乎可以永享太平和圆满了。然而正因为没有了苦难,没有了奋斗,也就没有了这种种刺激,既超脱了,也虚无了。
启示五:生命的真正意义就是奋斗,奋斗结束了,意义也就没有了。所以我们老师在看到学生取得成绩,获得成功的时候,要及时为他们树立新的榜样,提出新的目标,始终微笑着引导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精神百倍地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力争上伟大的老师善于运用伟大的奖赏。伟大的奖赏铸造出伟大的学生。
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