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典频频遭人质疑是因为什么原因?

作为民国颇具流量的风云人物,有人艳羡他在时代中的热度,也有人凭空捏造他在历史中的样貌。他是刘文典——是在民国的历史上受人敬仰的国史大师,但在历史的洪流中,需要更多的真才实学才能名垂青史,流芳百世。

民国狂徒

80年代的中国,刚刚从安徽小镇出来的刘文典还是个初出茅庐的传统书生,称不上有太多的才华。在那才华出众、人才济济的民国时期,刘文典并不是那颗最耀眼的文学明星。但是让人惊讶的是,短短不到几年的时间,刘文典就成为了著名学府清华大学的聘任老师。

追溯历史,让人疑虑重重的事件背后,是这位中国文史大师和诸多名人的一片纠葛。

说到文化素养,刘文典或许并不具备独立编书的水平。文学才子沈从文可以用自己的笔描绘出了《边城》的一片旖旎风光,但是同为教授的刘文典就望尘莫及。虽然刘文典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他具有一个优势——他和当时赫赫有名的陈寅恪、胡适是老乡。

在淳朴的中国,同乡的情谊无比厚重。因此,刘文典的老乡毫不吝啬地给他提出了一个可以改变刘文典命运的建议——翻译校正《庄子》《淮南子》这两本古代名著。所谓翻译校正就是把古代的文言文翻译成贴合近代人读写习惯的白话文,当然也包括古人因疏忽而写错的字词。总之就是结合当时时代特色,把《庄子》和《淮南子》重新研究、重新编写。

有了古代历史的大纲,刘文典想要写下一番著作并不困难。在他完成了教程之后,很快就在胡适的提名下被清华大学聘任为教授。

此时此刻的中国正处在一片动荡之中,而刘文典却在这动荡之中有了一番独特的作为——在校级活动中顶撞当时政府的领导人,丝毫没有顾忌这位领导人在全校师生中的面子,批评他做事“从不为中国人”。

一位教书育人,编纂书籍的老师,居然这样用自己的方式捍卫自己对中国政治的见解,也用这样的态度向所有人表明了他对祖国的一片忠心。他这放荡不羁的态度和敢作敢为的性格瞬间传遍了大江南北,“民国狂徒”便成为了刘文典的第一标志。

国学大师被质疑

“狂徒”的名声一经传播就传遍了千里,本来凭着刘文典那一点小小的作为,是不足以在文坛上有所立足的。不过,热度为刘文典创造了机会,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这位名不见经传,曾经校正过《庄子》和《淮南子》的国学大师。

热度和八卦总是和有热度的人息息相关,刘文典简直是当时民国的流量明星。但一些不辨是非的传闻也是比比皆是。

比如说人们津津乐道的“侮辱沈从文事件”。某天,刘文典路遇沈从文,当众羞辱说,''陈寅恪先生跑警报,为留存国粹;我跑警报,是为了腹中的学问;学生们跑,是因为他们是为国家之未来;你沈从文啥都不是,是为了啥呢”。一番话语把沈从文说得不知如何应对,有心人“耳口相传”,把这段故事传得有头有尾,但是其真实性仍然有待考证。

更有甚者,传出了刘文典虽然曾对中国政治领导人大放厥词,但是很快又为他本人送上了一篇阿谀奉承的文章来表达自己的尊敬。

国学大师根本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学大师,只是一味沽名钓誉的无能之人。在有些人眼中的刘文典是与众不同的,他是可以单枪匹马和领导人对着干的狂妄文人,也是学术成就颇高的国学大师。

但是也有人对刘文典是不屑一顾的,觉得他才华不够过人,头脑也不够聪明,却莫名其妙成了民国人人追捧的国学大师,甚至因为一些传言中狂放不羁的的举动获取了热度。

虽然许多人对这些历史事件不知真假,不过大多数人依然认为刘文典是民国历史上少有人能够企及的国学大师了。

撇清流言

2004年,一篇名叫《被误读的父亲刘文典》的文章在中国的报刊上发布了。一经发布,就在中国的文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而这篇文章正是和民国年代的刘文典息息相关。曾经炙手可热的风云人物,居然又在70年后被人以文字的形式带到了大众的视野中。

这是来自刘文典之子刘平章老先生的作品,作为刘文典的孩子,他的一生也充满了瞩目。不过他也深切地认识到什么叫流言蜚语,什么叫误会。作为刘文典的孩子他有责任也有义务以一个正式的形式为自己的父亲加以证明。

刘文典的确没有让人惊艳的才华,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的确曾经为庄子和《淮南子》的编写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许多人的眼中,他还是那位脚踢中国领导人的狂妄之徒,但是实际上作为一名斯文的传统书生味道的男子。

在刘文典的心中,更多的是敬畏,至于“用脚踢”、“出口骂”这样的无稽之谈,根本就只是人们加以揣测而变得离谱的八卦之谈。

这些言论正确与否,如今已经没有确切的证据来证实了。在许多有价值的文献记载中,刘文典上依然是那位风光无限的文学大师。虽然在民间他的传闻不断,不过,这并不能抹杀他功绩和成就。传闻毕竟是传闻,人们不能因为这些评判刘文典的人生。

历史具有双面性,许许多多的事实都已经淹没在了时间的大海中。

而避免出现错误的前提就是客观和理性地看待这些历史和事实,或许刘文典称不上大师,但是值得肯定的是,首先他为文学做出了贡献,其次,他是见证民国风云年代不断变迁的重要人物,最后刘文典也是牵连着陈寅恪、胡适等名人的关联性人物。

历史人物可以被客观注解,不过成绩和光芒同样不能被掩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