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为什么18岁就敢批评爱因斯坦?
因为并没有一种说法是不能对一个绝对的权威产生不满,归根结底,杨振宁也并没有说过激的话。不过是与同学的一句闲聊。再说,教育的不同影响人对事物的评价。
杨振宁小时候就受到父亲引导,很小就爱上数学,为以后走上科学道路打下坚实基础。他的父亲杨武之是数学家,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师从著名数学家L.E.Dickson,是中国第一名因数论研究获得博士的学者。归国后杨武之在清华大学担任数学系教授,陈省身、华罗庚等均出自他门下。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1938年,16岁的杨振宁考取了西南联大,潜心于自己的学科训练,当时物理系学生有两大才子:杨振宁和黄昆,经常在茶馆高谈阔论。
有一天,黄昆问杨振宁:“爱因斯坦最近又发表了一篇论文,你看了没有?”杨振宁说看了,黄昆问如何,杨振宁把手一摆,很不屑地说:“毫无创意,是老糊涂了吧”。这是18岁杨振宁对爱因斯坦的学术成果的评价,不知道当前中国大学里是否有这样的学生敢如此霸气?
1957年,35岁的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与李政道一起成为华人中的首次获奖者,其得奖的意义不仅在于学术成就,更在于一种信心的鼓舞,在此之前,华人的科学天赋饱受质疑。
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无论从哪个维度来讲,杨振宁都是华人世界中出类拔萃的顶尖天才,属于开创了一个时代的人物,他在科学界的世界影响力无与伦比,理应受到全民族的尊重和保护,更应该成为年青一代追求的高标。炎黄子孙中只有杨振宁一人长期占据科技巅峰,为什么这样一个人物,被人记住的只是他的八卦琐事,而没有人去了解他的科学成就?
很多人以为获得诺贝尔奖是杨振宁的最大成就,实际上杨振宁拥有好几项 “诺奖级别” 的成果,1957年的获奖只是他早期的一个“次等成就”。杨振宁在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场论等物理学4个领域做出了世界级的贡献,完全可以媲美“朗道十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