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明戏都有哪些艺术特色?

词明戏,流传于福清、平潭沿海一带。据平潭县老艺人相传及《词明戏音乐》一书记载,明代,有一位官员从江浙一带来福建上任时,带来一个戏班,唱的是高腔,唱白均用“土官话”,为让当地人听懂,特别强调要“词句唱明”,故有“词明戏”之俗称。

这个明代官员非常喜欢木偶戏,每每有聚会或者喜庆活动的时候,他总是让自己带来的戏班一边唱一边操作傀儡。

傀儡的影子映在特制的底布上,随着艺人扯动手中的线绳,将历史上那些烟粉、灵怪、铁骑、公案、史书历代君臣将相故事话本呈现在舞台之上。

明末清初,浙江余姚县词明戏艺人林氏兄弟来到平潭,在苍霞垄村安家落户后,开始演出木偶词明戏以谋生,并衣钵相承,久演不辍。

至清代乾隆年间,平潭木偶词明戏十分盛行,艺人林阿六,演技高超,名噪福清、长乐一带。

在这个时期,词明戏多搬演神话传说、三国故事,人物颇众,词明戏艺人提线、杖头、布袋、“盘铃傀儡”等木偶类型,此时皆有。在屏南地区有记载道:

村头齐观耍傀儡,搬演故事又一回。

载歌载舞赖提举,博得欢笑落夕晖。

在闽剧尚未传入平潭时,词明戏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唯一剧种。县内除林家戏班外,还有敖东安海、苏澳山桥、潭东澳前3个提线木偶词明戏班。

清初至中叶,词明戏进入兴盛时期,戏班从20多人发展至六七十人,行当角色从7个发展至9个,随后又演变为12个角色。剧目也增加了《三国》、《杨家将》等连台本戏。

清代道光年间,平潭的词明戏改为以人扮演角色,不仅在县内演出,还到福安、宁德、罗源、连江、闽侯、长乐、福清等地演出。

至清代光绪末年,艺人林日才、林日福,享有盛名,所组戏班,久演不衰。演出剧目有《薛仁贵征东》、《许仙借伞》、《金鸡岭》、《鲤鱼判》、《八卦图》等。

清多中叶后因唱方言的平讲戏盛行,词明戏开始衰落。到20世纪20年代,福清县仅存一个词明班,在一次前往平潭岛演出中,因渡船过海遇风浪而翻沉,大部分艺人罹难。

词明戏从此濒临消亡,少数艺人改习提线木偶,用词明戏音乐曲调演唱,时称“词明线戏”,仅在民间社火神诞、婚丧喜庆期间作业余演出。

1958年,有关部门对词明戏进行挖掘、抢救工作,收集到一批清初至清末的传统剧目手抄本,其中最早的有,清代雍正年间《光武中兴》,乾隆年间《金凤记》、《烈妇记》、《杨文广征西》等。

此外,林家班第七代传人、老艺人林光铨回忆自录戏文10本,唱录曲牌82首、锣鼓经10题。随后,有关部门资助兴办木偶剧团,以“木偶加闽腔”的演唱形式在全县巡回演出。

1960年,福清县成立词明戏研究会,组织老艺人与文艺工作者整理音乐曲牌100多支,同时,排练失传剧目《杀鬼魂》、《孩儿井》、《朱砂痕》、《夜会》等折子戏,于1961年赴省作内部观摩与研究演出,获得“词明戏枯木逢春,百花园增添一色”的好评。

同时,平潭县老艺人成立一个词明戏业余剧团,挖掘、搜集到传统剧本46本。其中《目连传》、《刘知远》、《临水斩白蛇》等,系1735年的手抄本;《刘孙礼》是1815年的手抄本;《六国封相》是1871年的手抄本。

早期词明戏行当体制,只有生、旦、净、末、丑、贴、外7个角色,艺人自称“梨园子弟”;后台5人,乐器为清鼓、小锣、大锣、大钹和钹。演出时,前台干唱,后台帮腔,使用曲牌多系南曲《驻云飞》、《红袖袄》、《泣颜回》等。

传统剧目很丰富,有代表性的称“五袍戏”,即红袍戏《刘知远》,白袍戏《薛丁山》,绿袍戏《关羽》,黄袍戏《赵国胤》,黑袍戏《张飞》。

此外,常演的剧目有《葵花记》、《金印记》、《吕蒙正》、《刘锡》、《反五关》、《乌盆判》、《潘葛思妻》、《孟宗哭竹》等。尚有《孩儿井》、《白马尊王》、《杀鬼魂》、《九使传》、《金凤记》、《烈妇记》等,为本省其他剧种所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