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僧人的服装为什么多是黄色和灰色?
从北朝的周武帝时期开始,僧人们基本就只穿灰、黄、赤色僧衣了,其中,普通僧人穿灰色和黄色的纳衣,纳同衲,纳衣指的是粗布衣裳,可以看作是扫地僧穿的法衣;高级一点的僧人穿黄色的方袍;而高级僧人穿的就是黄色方袍,再加一件紫红色的袈裟,这都是影视剧里方丈的标配了。
在早期的印度佛教之中,僧人的法衣是不允许用纯色的,衣裳上面必须得有一块补丁,并以此来区分出家人和未出家人。当时的僧衣遵循?三衣五色?的原则,不能使用?青黄赤白黑?等五正色,也不能用?绯红紫绿碧?等五间色,只用若青(铜锈色)、若黑(淤泥色)、若木兰(赤黑色)等?三如法色?。从色取名,叫作?袈裟?。
佛教传入中国汉朝以后,东汉和西晋时期的僧人都穿赤色的僧衣;而五胡十六国时的僧人穿的都是黑袍,偶尔有特殊职位的僧人才身披紫色袈裟;直到南北朝时期,北周的周武帝才将僧人穿的黑色缁衣改换成了黄色纳衣,根据《北史》记载:?亡高者黑衣,由是自神武后每出门不欲见桑门,为黑衣故也。?而周武帝为此,而禁止沙门服缁,并且令改服黄色。自此之后,大部分的僧人都穿这种衣服,只是在唐末宋初之时的部分北方地区还有僧人穿黑衣。
唐宋之时的僧衣多以黄、褐、灰等色,紫色是最高等级的颜色,但当时的僧衣颜色并不遵守佛教戒律,而是随意选用,不拘是纳衣、方袍还是袈裟,都是如此。不过,大体而言,从北朝周武帝开始,僧人们基本上保留这样的僧服颜色:普通僧人灰色、黄色纳衣,中级僧人黄色方袍,高级僧人黄色方袍及紫红色袈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