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贝拉 《伤感的卡萨布兰卡》读后感
自从来到贝拉的神秘花园网站设立文集后,虽然认真地阅读了贝拉女士的一些作品,但一直没写一些诸如读后感之类的文字。这不仅由于我迄今为止没对9?11事件进行过认真的思索,更由于自己阅历和经验的不足而缺乏相关的情感体验。我第一次读到贝拉女士作品时的独一感觉便是感伤,而后便说不出更多的东东了。从此心中总是耿耿于怀,感觉欠了贝拉网站一自己情,毕竟网站为我提供了一个设立文集的平台(这也是我分别给贝拉女士和枫言雪语版主赠送辞赋的原因之一)。最近瞅到一些文集的主人和网友有关贝拉作品的解读和评论,不由得想从文学作品评判标准的角度,探讨一下目前有关贝拉作品评论的相关问题。
毋庸置疑,文学作品中的问题多得相当,从任何方面瞅全部能引起一些评论和辩论:形式,风格,幽默,思想,结构……可是,讨论文学作品中的问题绝对不能离开文学自身的特有品质。仅仅抽出文学作品问题中的点而往凭空的发议论,便是离开文学而谈文学。评判一个作品,必须要瞅写作者在其作品中是否完成了文学的目的,是否具备文学作品的特殊品质。因此,不论是评判一个文学作品,仍是评价一个作家是否为天才,全部应当用文学自身的品质来作为评判的标准和基础。
评判一部文学作品是否成功,是否是好作品,我想应当从三个方面着手:
评判文学作品的第一标准应当是:感动心灵、震撼人心的情感,而不是理智。理智与情感是互相冲突的。理智是冷酷的,它会使人清醒,不会让人沉醉,因此理智的成份越多,文学的感动力越少。人们阅读文学作品,更多是要寻求作品中蕴含着的文学的力量,一种激动人心,打动人心,震撼人心的力量,及其给我们带来的一些思索。在这种寻求和思索中,文学或者暴风骤雨或者润物无声地发挥了它自身的巨大力量。试想并试问,难道我们不是在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设身处地的思索作品中人物与事实的遭遇来体会文学所带来的那点感动与趣味吗?假若不是这种体会和思索,文学假若能够使我们忽啼忽笑呢?不能使我们哭笑的作品能否算为文学的成功?贝拉的作品无疑具备了这种品质,贝拉的作品紧紧围绕了人类情感中最美好最令人神往最值得讴歌的情感——爱。正如蓝月亮姐姐所言:“这本书的魅力在以情感人,全部好的文艺作品的魅力也全部在于此,文艺作品不同于理论文章,它是写情的,离开了情便不成其为文学艺术”“在贝拉的作品中,始终洋溢着无限的爱与活力、激情,张扬着呼唤生命和爱情觉醒的主题。” “但凡真心爱过的人,或者心中有爱的人,必定全部能理解贝拉作品中主人公爱到极致时的那种痴迷和癫狂,全部会向往贝拉作品中爱的童话仙境,向往她笔下描绘的那种人生最快乐最满足最幸福最感恩不尽的时刻,向往修成自己理想中的灵魂和爱情的天国花园。”“在唯美的诗意语言下,潜藏了一种幽幽的深深的悲情。”“读到《伤感的卡萨布兰卡》第十章, ‘那一晚,巴黎的雨倾盆而下,那是我在巴黎最后的一夜。我通夜无眠,我走到窗前,把窗子打开,让夜雨的清新空气吹入。我将头伸出窗外,接受雨的洗礼。这时积郁了一天的眼泪终于排山倒海地喷发出来了,我仰头号啕大哭。再见了,我的天国;再见了,我的格兰姆……’时,触动了我心底的情感,再也忍不住,伏案痛哭。”安波舜先生也认为:“贝拉的写作是一种经典的写作,骨子里是传统的浪漫主义情怀,是人类的大痛大爱”。太郎兄说:“贝拉小说里的爱。是中国现代女性的“大爱”,有一种真正的超越。”尽管蓝月亮姐姐、安波舜先生和太郎兄的观点并不能代表所有的网友的瞅法,可是贝拉女士在其作品中洋溢着真挚动人乃至震撼人心的情感,是任何读过她的作品的人所不能否认的。
当然,写作者的感情,作品中人物的感情,以及读者的感情这三者之间如何运用与调和,并不是一件轻易的事。作者自己的感情如何适度地抒发?作品中人物的感情如何圆满适宜宣泄?能否引起读者的感情***鸣并使读者同情于书中人物?这全部要文学的才力与人生的知识。毕竟文学作品不只是一种消遣品,假若作品中写作者本人的感情过于充沛,那么便轻易使作品失于过度的浪漫(成为所谓的“爱情至上主义”文学)。但无论咋样,我们必须承认:虽然人们不敢肯定感情是否永久不变,可是感情是文学的重要品质是不可移易的,人们读文学作品为的是寻求感情上的趣味也是万古不变的。我们能想象到一个不动感情的人类,可是不能想象到一个与感情分家的文学作品;没感情的文学作品便是不要文学的表示,那便是文学该死的日子了!
评判文学作品的第二标准应当是美,而不是道德。网友知秋针对贝拉女士的作品坦言道:“人活在世上不仅是为爱活着,还负担着责任。在追求爱的道路上,把另一自己伤害致死,这道德的吗?为自己的爱欲,不顾全部,对吗?海天的死,引起了道德的拷问。海天与贝拉,没格兰姆与贝拉那种至真至纯浓烈的男女之间的爱情,但在我们普通的中国人瞅来,已经是够能的了。不断地往追一个更好的,伤一个原来的,这道德吗?格兰姆也瞅出了这点,曾对贝拉说过假若……任着自己的性子往追求爱欲,便像为了自己难以忍受的欲望,向身边的人脸上吐一口痰,然后说:“对不起,我实在忍不住了。”这能被人谅解吗?贝拉早已晓得海天有自杀倾向,但她不顾这些”(详见知秋发表在花园网站“贝拉的书——9-11生死婚礼”中的主题帖“三点启示”)。知秋网友的评论能理解,但以是否道德来评判文学作品似乎有失偏颇。
我们晓得,文学是要有道德的目的仍是使人欣悦美感的问题,已经争斗了几个世纪了,到底谁战胜了?文学的作用是载道,是教训,仍是解释人生……?马致远《天净沙》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可谓世人公认最美妙的一段,但它是否存在道德评判问题?当然,任何主张往往是有成见的,我们似乎没法将不同的观点调和起来,可是我们必须承认,我们瞅到的许多文学作品之所以没任何道德目的却仍成为优秀的文学作品,便是由于它们相当美。有许多布满道德教训的文学作品之所以仍不失为文学作品,仍是由于其中仍有美的成份。因此,我们能说,凡是好的文艺作品必须有美,而不一定有道德的目的。便是那些不道德的作品,假若真美,也还不失为文学作品。何况,道德这玩意儿纯粹是相对的,瞅瞅中国几千年的道德便晓得咋归事儿了。正由于道德与不道德的判定不是绝对的,所以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许多一时被禁的文学作品后来成了公认的杰作。这难道不正是说明美的价值是比道德的价值更久远的吗?
道德并不是文学作品必须承载的东东。文学创作者是以人情和人心为起点的,他们的哲理或许不相当深,他们的知识或许受不住科学的分析,他们的阐发或许经不住传统道德的评判,可是我们不能不承认:我们读文学作品绝不是为引起一种哲学或者道德的驳难!好的文学作品应当将读者的情感引入一个真与美的境界,读者将随着写作者设下的事实描述、情感写照等而体味人生,在写作者创设的境界中体会出人生的真情和美意。所以,美的作品能使人忘形,道德的作品立刻使心灵坠落在尘土之上。贝拉在其书中写道:“女人,裸露美态,灵欲升华,精神对等,推向极致,是生命的主题。谁在远远唤您,谁为您轻轻低唱?您沧桑的情人,您深沉的爱人?奔向他人做归被爱情环绕的女人吧,惟梦,惟美,惟爱,展示精彩和绝色的造化。归到最原始的意义,女人只能是女人,一块肥沃的土壤,滋养着在月光下耕地的世代男人。”“…………” 对于中国读者而言,经常会将性爱与道德联系起来,可是蓝月亮姐姐评论道:“惟其如此,读贝拉时,她的作品中贯穿始终的性爱描写,在我的眼中升华了。此时的性,是相爱的男人和女人之间灵魂对话的工具,是拨响生命的琴弦,是最欢快最强烈最圣洁的生命的行为艺术。”“ 真正领悟了爱的内涵时,便不会把心思放在具体的器官和动作上,而是在领略文字的神韵,领略作者在作品中灌注进往的精神,欣赏一场欢快的双人舞,聆听一场疾风暴雨、高山流水、乐章之间随意切换的恢弘的交响乐,欣赏两个纯粹的灵魂在最自然的状态下和谐演奏出的壮观的生命乐章。于是,性爱不再是虚无飘渺和罪恶,而是灿烂光明与春色无边的快乐。”网友我是一片云在2003/09/05 23:30:17的留言中同样认为:“贝拉小说相当有艺术感觉,这是我最爱的,并且性描写也相当与众不同,布满艺术”。兔子弟弟将《贝拉的神秘花园》和《伤感的卡萨布兰卡》将读者群界定在追求维美的知识分子群体。诸此等等。的确,贝拉作品中的大量性爱情节描写,与时下用身体写作的女写手不同,后者往往修辞夸张、比喻惊人,好以彰显文字蛊惑为能事,擅制造情欲臆境,取悦您前所未有的性联想,其力量远远要比药物或图画来的更为凶猛和端直。而贝拉作品中的性爱文字能够将人类的性爱和欲望写得如此美丽、令人震撼、布满艺术感,确实难得。总之,在文学中,道德必须趋便美,美不能俯便道德,美到底是绝对的;道德只有向美投降,才能成为文学;专讲道德而没美的东东,永不会成为文学作品。我想,白居易诗歌中为后世传诵最广的,恐怕不是那首布满道德评判的《新乐府》吧?
评判文学作品的第三标准应当是想像排列,而不是写实照相。亚里士多德曾说:“一个历史家与一个诗人……的不同处是:一个是说已过往的事实,一个是说或者有过的事实。” 的确,文学的形式和结构之美便象一朵鲜花:拆开来,每一蕊一瓣也是朵独立的小花;合起来,仍是香色俱美的大花。一个作家听见一个寡妇夜哭,他必须有相当的想象力,他才能替那寡妇伤心;他必须有相当大的想象力才能代她作出个极悲苦的故事,或是代她宣传她的哭声到天边海角往;他必须有极大的想象力才能使他的读者读了而同情于这寡妇。能说,凡是艺术的文学作品,它的构成必不能缺少想象和巧妙的想象排列,它不是只把事实照相般地描写下来,而是把事实从新排列一归,将想象的结构,想象的处置,与想象的表现巧妙地结合,从而使部分与全体恰当地形成联属。贝拉作品便是以一位在“9?11事件”中失往了华尔街准新郎的中国女子的心路历程,将精采巧合的人生故事在虚构与真实之间用心铺排,构成是一部动人的情感戏剧,不禁让人的好奇心随著书中情节摆荡。正如蓝月亮姐姐所言:“小说是思维的艺术,想象的艺术,逻辑的艺术,语言的艺术。”“贝拉用通灵剔透的文字,在她的书中将一个个复杂、变形、破碎却极为真实的感情世界捏成活生生的灵魂,痛痛的、颤颤的捧向读者,给人的是一种被穿透的感觉。”
絮絮叨叨说了半天,我想大家有些烦了,我也有些累了。一言以蔽之,网络评论再热闹,也必须将贝拉的作品当做文学作品来评判,因此便必须用文学作品的标准来评判。文学作品的评价标准和基础应当是:感情、美和想像。感情与美是文学作品的一对翅膀,想象是使它们飞起来的那点本事,把人带起来与它一同飞翔才能使人产生同情和喜悦。贝拉女士的情感系列作品到底如何?假若我们用文学评判的标准来衡量,我想自然会得到妥当答案的。
希望能给你点思路和启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