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猫的瓦猫种类

云南民间瓦猫种类繁多,造型迥异,多为陶制,也有少量石制,有上釉和无釉之别。呈贡县彝族无釉瓦猫,用黄泥土捏制而成,胸前有一块醒目的菱形“八卦”图,并涂有红油漆,四肢站立于瓦上,长长的尾巴盘向右腿前,背部有龙刺状,身为鳞纹,耳朵高竖,眼睛大而外凸,头顶涂红油漆“王”字,呲牙咧嘴,外伸红舌头,显得十分机警。鹤庆白族瓦猫,用黑土捏制,四肢粗壮有节,横站于脊瓦上,尾巴直立上翘,身有鳞纹,嘴大开,舌头外伸,上颚出奇大,下颚小,口内有四齿,眼睛鼓暴,耳朵竖立,怒目而视,凶气十足。呈贡彝族的琉璃釉瓦虎,后腿下蹲,前腿直立,站立瓦上,张嘴,如仰天长啸,尾巴肥粗,背上有鳞纹,耳朵直竖,眼圆睁,呈现出一副凶猛威严的样子。文山壮族的上釉瓦猫,身子类似小陶罐,头呈倒三角连接在身上,耳朵直立,眼睛大睁,眼珠点黑釉,嘴大张,上下牙齿四颗,舌向外伸,脖子系有铜铃,前腿合并,后腿分开,直立在一个三层圆形土坯上。呈贡汉族黑釉瓦猫,有的身子为筒状,前腿直立,蹲坐在脊瓦上,尾巴上翘卷曲在后,胸前有“八卦”图形,耳朵尖立,眼大而突,鼻子成倒三角贴于面上,胡须贴在左、右脸颊,口大张,牙齿突出;有的身子呈罐状,蹲坐在脊瓦上,耳朵尖立,眼睛、鼻子突出,仰天状,嘴部夸张,头部有“王”字,胸前有“八卦”图。

云南民间的镇宅虎,其文化内容与瓦猫同属一辙,只不过变换了造型的技法而已。邱北彝族陶质虎头,颜色灰黑,呈长方形立体状,额头前凸,眼珠深凹,大鼻孔,嘴大张,舌头伸出,上下牙齿外露,似咆啸状。石屏县彝族虎,有的呈圆柱状,用泥捏制,四肢轮廓粗犷,鼻子、眼睛随意刻划,嘴从左咧到右,尾巴盘在背上,身上有鳞纹,样子憨厚,十分逗人喜爱。有的用黑土捏制,四肢粗壮结实,头微仰,直视天空,耳、鼻、眼随意刻画,嘴微张,牙齿外露,身上刻划出条纹。

此外,云南各族的石雕狮子,其功能与瓦猫大体相当。有的用来镇守“阳宅”,有的用来镇守“阴宅”。石屏彝族的石雕狮子,与现代建筑的石刻狮子造型相似,只是体积较小,半蹲在石座上,尾巴短粗,头往左侧,眼凸,嘴张,耳朵竖立,圆球状的头部四周雕刻出狮毛,用简单的线条表现狮的形象。

在云南民间所见的石雕狮子工艺中,剑川白族的石雕狮子较具代表性。滇西剑川白族地区,素有“雕刻之乡”之美誉,这里不少房屋、墓地、石碑、宝塔、寺庙等,一砖一石都要精雕细凿,加以美化,用来装饰房屋、墓地的建筑。石狮是动物雕刻中最常见的种类,狮的性情威猛庄严,白族认为它能驱秽避邪。白族一直沿行土葬,入土为安。人到了花甲之年,晚辈必须准备“寿棺、寿衣、寿石”(墓石、坟碑、石狮子),人死入葬须按一定的程序、仪式、设置摆放石狮。石狮一般置于坟墓的两旁,其目的在于用它来镇守墓地的风水。石狮取材广泛,有的直接用粗石雕刻,有的以青石、沙石雕琢而成。至今遍存于剑川的古墓石狮,大多为明清时期白族民间艺人雕凿而成,虽历经百年风雨剥蚀,还保存着完整的艺术造型,轮廓清晰,生动古朴,精巧玲珑,满饰雕刻。石狮各具情态,富于变化。有的头向左歪斜,嘴巴、眼睛紧闭,只有右耳,狮毛随意雕刻,前腿直立,后腿与身体连为一体,显现出一副神态安详的样子;有的体型结实,眼凸,额头扁平,鼻翼冲天,仰视天空,嘴闭,前腿站立,后腿下蹲,胡须长长地垂于前腿上,威严肃穆;有的身体细高,头向右侧视,狮毛卷曲在额头上,眼睁,鼻子特大,嘴闭,仅雕出前腿,后腿同身体连成一体。剑川石雕狮子造型栩栩如生,神态自如,是白族石雕工艺水平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