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代表中华民族的什么形象?

龙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谜之一。在古老的殷墟中,早就有了象形字“龙”,似乎是一种有角、大口、纹身、蜿曲的动物。

汉代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在神话传说中, 中华民族的最早祖先伏羲、女祸是人首蛇身的龙蛇。汉代文物中表现的伏羲、女祸交尾图,就是“龙的传人”的形象的说明。

今天所见到的龙的形象,是以蛇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四只脚,马的鬃毛,躐的尾巴,鹿的角,狗的抓,鱼的鳞和须... ...

学者们积千百年来人们考证研究的成果,得出较为一致的结论:龙只是古代人们想像中的和种象征美好生活的动物;龙起源泉于原始氏族社会的图腾崇拜。

据专家们考证,最早以“龙”为图腾的是长江下游的古代吴越民族。证据之一是古代吴越普遍流行着一种断发纹身的风俗,以表示他们的“龙子”身分,祈求得到保护;之二是据有古书<<岁时记>>称龙舟竞渡“起源泉于越王勾践”,把端午作为龙的节日也起源于吴越。

后来,作为一个***同的观念和意识形态,龙代表着整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 据相关专家考证,人类在经历了几十万年的洪荒时期和母系氏族社会后,大约在6500多年前,开始逐步进入父系社会。据古籍记载,当时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太昊伏羲率部落由甘肃成纪(今天水市)沿黄河东下,定居于宛丘之墟(今河南淮阳县)。随后,伏羲以其圣德团结统一了华夏各个部落,并取蟒蛇的身,鳄鱼的头,雄鹿的角,猛虎的眼,红鲤的鳞,巨蜥的腿,苍鹰的爪,白鲨的尾,长须鲸的须,创立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图腾——龙。龙的传人由此而来。伏羲还画八卦、取火种、造书契、创乐器、兴嫁娶,肇启了中华文明。

这个习俗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荆楚岁时记》曾经这样记载,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逐退瘟神恶鬼。

当时没有火药,没有纸张,人们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这当然是迷信,但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因为最初的爆仗是烧竹子,故称“爆竹”,一直沿用至今。唐朝把它称为“爆竿”,后来也称为“炮仗”。南昌诗人来鹄的《早春》诗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亭犹聚爆竿灰。”写的就是当时春节燃烧竹竿的情景。

后来,炼丹家经过不断的化学试验,发现硝石、硫黄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烧和爆炸,于是发明了火药。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声音更大,使得火烧竹子这一古老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北宋时,民间已经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还有单响和双响的区别,改名“爆仗”,后又改为“鞭炮”。爆竹很快成为一种驱害避邪的神物。

燃放爆竹,除了在新年到来之前希望邪去福来,祈求保佑一年平安如意,人们还用来志贺婚礼、开业以及重大的庆祝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