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伪装成康德专家
按:一个在北欧读硕的朋友写的,本来只在小圈子流传了两周,我妄自贴上来了,但愿还不算太过时。
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放到现在也就是一民哲作品好不好!邓晓芒?天哪居委会大妈都知道他和易中天一起写书!
没错,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都过时了,在21世纪,要把自己伪装成新一代的康德专家,你应该喜欢的人是Dieter Hennrich(“没有人比他更熟悉那个时代的历史文献,但他对康德与德国唯心论的一系列研究却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研究的“分析转向”)、Henry Allison(面对施特劳森的攻击,他真正捍卫了先验观念论的哲学意义)或者干脆就是康德的论敌,Jacobi(他对康德物自身的批判或者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或者被曲解了)
如果你想要在和别人谈话时把自己变成一个与众不同、格调高雅的康德专家,我们强烈建议,一定要记住以下有关名词:
人物记住,Sellars、Mcdowell和Conceptualist一起说出来,F?0?2rster和Opus Postumum是亲家,Allais和Allison不是同一个人。
考虑到这篇文章面向的读者是中国人,我们还建议你背熟下面这段话:“其实传统上对于先验观念论的“双重世界”解释根本违背了康德原意,但是Rae Langton把物自体和现象视为intrinsic和extrinsic两种性质,就是误把康德当成莱布尼茨了。在我看来,或许Van Cleve的现象主义才是对于康德正确解释的出路,但是他给出了正确的洞察,却还没有充分的论证!”这里的现象主义是意思?别担心,只要你的同伴也看过这篇文章,就不会问出这么愚蠢的问题了。
术语时刻提醒自己,你尽量少说三大批判,你更喜欢强调Reflexion和Opus Postumum的重要性;你不使用“先天综合判断”这样烂俗的字眼,反之,你的口头禅是mental representation(“相容论与非相容论的区分其实并不完全适用于康德的自由理论”——记住,在任何时刻这句话都是对的)。
此外,为了保持住高贵的、真正的康德专家气质,你不应该喜欢:
李秋零、邓晓芒、苗力田这样的汉语康德翻译者。当然,李明辉是个例外。(你可以顺便感叹,唉,我们迄今居然没有他译作的简体中文版;或者故作轻松地说:“我其实不知道汉译的好坏,因为我主要读德文。”)
汉语学界的康德专家,但戴华、刘创馥除外,我建议你称后者为Chong-Fuk Lau。
被大陆翻译并且热捧过的欧美学者,比如Kemp Smith(“他实在太古旧了!”)、Otfried Hoeffe(“浅薄的普世主义!”),但Robert Pippin除外(因为很少人能看懂)
相反,你最好喜欢:
主要以历史考证为主的老一辈康德研究者,例如“唉,Vaihinger不仅是个哲学家,他的纯批注释也是字字珠玑,如今却几乎学界被遗忘了,这完全是康德研究的一个错误!”或者“Adickes对于康德遗稿的编年不仅是哲学研究,也是德国语文学历史的一个典范,可惜Opus Postumum未能遵循他所创立的编年原则!”或者“Brandt的《人类学》注释是康德研究的一个典范,可惜他重构的第四批判还不能让人信服!”
没有人会关心Vaihinger、Adickes或Brandt究竟是谁,你只需要引起别人崇拜的目光就行了。
或者是实力非凡,但尚不太知名的当代研究者。比如Hannah Ginsborg(你可以说:“我觉得对《判断力批判》把握最到位的其实不是Allison,也不是Paul Guyer,而是Ginsborg,可惜她写东西太少了!”),Lucy Allais(“居然南非的康德研究也远胜过天朝啊!”),Longuenesse(“从巴黎高师到纽约大学哲学系,她可是把名校吃遍的美女啊!”),Rosefeldt(凭长相,他完全也可以进军好莱坞啊!)
要不然,喜欢新康德主义(柯亨、纳托普,卡西尔等)或者康德同时代不知名但与他论战交流过的学者也是不错的选择。在这个时候,你不需要对他们的理论作出评论(因为“太陈旧了”,实际上你也根本不知道)。讲一点八卦和趣事就自然可以使谈话气氛变得活跃起来,比如“嘿你知道么,海德格尔虽然不喜欢新康德主义,但是对纳托普却推崇备至,他的《智者》讲义一开始就是纪念此人的讲话。但纳托普很多手稿还没有整理出版呢!”或者“Garve当年在《哥廷根评论》上发表对于纯批第一版的善意书评,结果编辑Feder二话没说就把稿子改了个面目全非,里面指责康德宣扬贝克莱的唯心论。这事把康德气了个半死,也是导致他大幅度修改纯批第二版的原因之一。”
万一你遇到了真正的康德专家(我假设你应该只会遇到中国人),不要慌张!记住,正如上面提到的,你首先要摸清楚他是分析派还是欧陆派的。对于前者,你可以痛斥德国人不是执迷于那么校勘考据这些琐屑细节,就是陷入气势磅礴但表达含混的修辞,却不知道与哲学家最重要的对话就是分析重构他的论证,结果当代的康德研究已经是英美的天下了!(你的同伴一定会表示赞同,这就为你整理思路赢得了时间。)但如果你仍旧说不出更多的东西,就只需要以不同的表述重复“对不起,我仅仅关心论证”。对于后者,你只管痛心疾首的说,既然康德已经对于形式逻辑与先验逻辑进行了区分,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处理康德根本就是年代错乱嘛。随后,你应该发问,他们为什么居然可以在对莱茵霍尔德的无知、对费希特的敌视与荷尔德林的误解中,却万分珍爱一个虚构的康德?(你不必在乎他们是否懂得这句话)最后,你可以长叹一声:“在尼采的历史批判之后,如何重新赢得历史感的确是一个问题!不过既然海德格尔都没有最终解决时间性这个问题,我们也无法寄希望这个技术与虚无的时代理解康德的真义了。” 至于这句话和上文有何联系,你和他肯定都一时无法清楚,但这样你就可以有时间脱逃了。
相信我,读到了这里,你已经成为一个卓越的康德专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