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寺桃花的诗意是什么?
大林寺桃花的诗意如下:
四月里,人间百花凋零,古老的高山桃树刚刚开放。
我常因春光的消逝,无处寻觅,却不知它已转到这里。
出处
此诗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诗中用桃花代替了抽象的春光,使春光具象化,形象优美;而且还把春光描绘得有形、有形、有形、有形;而且把春光写得像有脚一样,可以转来躲去,具有惹人淘气的性格。
作品原文
《大林寺桃花》唐代: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词句注释
⑴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⑵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芳菲:花草美盛芬芳,泛指众花。
⑶山寺:指大林寺。始:才;刚刚。
⑷长恨:常常惋惜。春归:春天回去了。觅:寻找。
⑸不知:岂料,想不到。转:反。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四月九日,当时白居易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无实际公事可办,闲暇中结伴漫游庐山,写有《游大林寺序》一文以记其事:“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广平宋郁、安定梁必复、范阳张时、东林寺沙门法演、智满、士坚、利辩、道深、道建、神照、云皋、恩慈、寂然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即《大林寺桃花》)。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宏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诗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此诗为当时即景口吟的一首绝句。
诗歌赏析
诗篇开篇“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开满”两句,是诗人登上登高时的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尽的时候。而不上高山仰止的古寺,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初生桃花。
由紧随其后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我们可以知道,诗人在登临前,曾因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恼怒,失望。所以,当这一开始就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春景冲进眼帘时,那是多么令人惊奇与欣喜。
诗歌第一句的“芳菲尽”,和第二句的“初开”,在反衬中遥相呼应。从字面上看,它们是一种纪事写景,其实也是一种情感和思想的跳跃——一种忧伤的悲叹,突变为惊异、欣喜,甚至心花怒放。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