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旗幡应注意什么

旗幡是会船的标志和象征。1993年,溱潼会船节正式启用节徽和吉祥物,设计者是姜堰的田苗先生,全国植树节节徽就是他设计的。从这一年起会船节节徽、吉祥物印到旗子上,标牌上,无论赛场、会船,还是市乡的大街上随处可见。

白色方形旗子上印着红字的,多是村名或宗族祠堂的名称。有的悬挂绿色镶红边的狼牙旗,上面多是村名的简称,或八卦等图案。有的在白色或红色方旗下面加挂一黄色龙旗,虽说古朴,但配色协调。旗子上写着"清明盛会"、"利孤盛会"的,表示了会船的信仰。写着"守望相助"的,昭示会船在当年抗倭斗争中发挥的作用。只有三角垛挂的黑色方形旗,那是黑张飞船的标志,供船上除挂黄色或绿色镶边的旗子外,另一头还加一串红色"七星灯",显示了供船的神圣。

幡是长条形垂直悬挂的旗帜,多高挂在村口。做庙会的地方多为百脚旗,而港口的却叫毛脚幡,是因为它的垂饰是须子,与众不同。他们那一带有三个张飞会,旗幡却不一样,港口西北坊在幡上加了一把弓,桑湾是红头蜈蚣,而三角垛的叫三爪幡;中间大幡,两边小幡。这条三爪幡至今已有60年,是记录当年做篙子会的实物资料。保管它的人叫申有旺,已90岁了。那年五庄大会歇会时,幡就挂在他家的门口,因无人过问,他主动收下来保管,藏成屋梁上,年年伏晒。直到1995年村上复会时,他才把三爪幡献了出来。三角垛的五二郎会有个规矩,凡是新添男孩的人家,都要向会上献幡儿,有一个献一条。在做会时,一同挂在会旗的旁边,一起升到旗杆上,以示撑会船后继有人。溱潼、兴泰一带多是在清明节前十天于杨柳树上悬挂红旗,上扎一束青苗。

旗幡带有"W地"的色彩,会船的服饰却具有水乡特色。篙手身穿小土布制成的白褂、黑背心、青布裤子,打着白布绑腿。这种服饰叫做"三段头",或者叫做"喜鹊服",像是黑头黑身白翅膀的喜鹊,寓义喜鹊报喜。全身衣服贴身紧凑又方便撑船,脚穿草鞋是为了撑船防滑。再老一点的人,他们却是长辫子往颈上一绕,或盘绾发髻,腰间围着腰裙。因其不便于撑船而改用佐腰,也叫暖腰。佐腰青布面子或绿布面子,红布里子,长约1.2米,宽约24厘米。腰前用钮扣紧束腰部,起护腰和保暖的作用。佐腰前面的两块补花更是讲究,用白丝线绣着凤穿牡丹等吉祥图案或书法字体,展现了水乡妇女灵巧的绣花技艺。后来有的系佐腰改系绿腰带。

划船的妇女同样是三段头的装束,蓝花布衣服、青布裤子,讲究的穿白布褂子,头上还扎着花头巾,颈上多了银项圈。老年人衣服镶了黑边或白边,人们把这种服饰形象地称为"花喜鹊"。

到了改革开放的时代,会船的服饰基本继承了传统,但开始告别黑白的历史,追求五彩缤纷的色彩。有的会船按照《诗经·邶风·绿衣》中"绿兮衣兮,绿衣黄裳"的诗句,穿着绿色的上衣,黄色的裤子,戴着粉红色的头巾站在水中央,映衬了清时时节的田野风光。妇女的服饰也不再是淡装素裹,红色成了他们的主色调。大多数穿着玫瑰红带碎花的上衣,水绿色的裤子。姑娘头上还戴个粉红色的花箍,手持红色的桨,所到之处映红了水面。别看中年妇女是白衣黑裤,他们白帽遮盖在黑发上,白鞋上缀朵小红花,腰间扎条绿腰带,身上再披件宽敞的红披风,特别协调,鲜明活跃。老年妇女头戴黄帽,用红披风和藏青衣服相配,倒好像年轻了许多。龙是神圣之物,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象征。因此,舞龙人注重与龙的色彩相配。舞白龙的穿白衣镶红边,舞黄龙的穿杏黄衣服镶红边,或者穿红衣绿裤,女捧手则是绿衣裳青裤、白帽红腰带。舞青龙的穿白衣杏黄裤或青衣白裤,均显得庄重大方。点缀在会船之间的还有身穿灰色仿军服的的,穿迷彩服的,使人感到神圣而纯洁。2002年,唐装在会船上崭露头角,丝织品代替了化纤布,水手们也更威武、更飒爽。丰富多彩的服饰把赛区编织成一幅幅五色斑斓的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