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祭祀的是哪个国家?

古代楚国巫风盛行,楚人对山川、天地、神灵非常崇敬,有许多祭祀礼仪。

在楚人的想象中,人与天地、山川、神灵之间,乃至生者与死者之间,都有着某种不难洞悉而又不可思议的联系。楚人的祭祀,便是这种联系的一种表现方式。而山川、神灵和祖先,则构成了楚人祭祀对象的三维体系。

祭祀山川,在先秦时期被称为“望祭”或“望祀”。值得注意的是,楚人往往把山与川分开祭祀。

文献还表明,春秋以至战国中期,若祭祀在本国境内举行,楚人通常只祭本土的大川,绝少祭名山,这在先秦诸族中是独一无二的。祭川,是楚人决定重大事情的一种十分神圣的活动。

楚人之所以产生这种重川轻山的观念,大概与他们成长壮大的经历有关。楚人立国于丹、淅交会之处,崛起于江、汉、睢、漳之间,鼎盛时足迹遍布湘、资、沅、澧等水域。

于是,楚人便从现实生活中产生了这么一种朦胧的意识:民族的勃兴和国力的强盛无不深深受益于江河,特别是江、汉、睢、漳4条大川。但是,对于山,楚人则没有这么虔诚的感情了。

楚人甚至认为,崇山峻岭束缚了他们的手脚,遮挡了他们的视野。他们果敢地从荆睢山地冲向江汉平原,正是为了摆脱大山的束缚。

及至战国晚期,随着民族融合进程的加快,楚人的祭祀观念较之以前有了较大改变,楚人在本土祭祀本国之山也渐成定制。

祭祀神灵,而楚人所祀之神是动态发展的,随着时间推移,诸神的队伍日渐扩大,其地位也相应发生变化。

早期的楚人崇奉的神祇最主要的是日神兼农神炎帝和火神兼雷神祝融。祝融是高辛氏的火正。火正,生为火官之长,死为火官之神。祝融还是雷神。

在《楚辞》中,雷神是丰隆,号为云中君。相比而言,日神炎帝的地位则较祝融更高。楚人的信仰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演进,楚国政治实力的增强,为适应新的环境,迎合新潮流,楚人所祀群神的成分也发生了变化。

至战国时期,由于君主专制的加强和天文知识的增进,出现了一位全天最尊的“上皇”、“太乙”或“太一”,因其祠在东,又称“东皇太一”。由于楚人和华夏认同,颛顼就成了至尊的古帝之一。

对太一和颛顼的信仰,主要存在于贵族等级和知识阶层中。一般的楚人对太一似乎还较为陌生,他们奉祀的对象,首先是与炎帝并驾齐驱的日神东君和雷神云中君。

在下层人民的心目中,地位稍低于日神东君和雷神云中君的是司命。司命掌寿夭,楚人由此特别敬畏,唯恐祭祀不周。

除了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和司命外,楚人祭祀的神还有不少。

若以这些神的早期归属来分,大致可划为如下三类:即楚人之神、北方诸夏之神和南方夷越之神。所谓楚人之神,主要有风伯、雨师、羲和、望舒、山鬼、厉神、土伯即冥府之主。凡此诸神,都见于《楚辞》之中。

楚国政治实力的强大和疆域的扩展,使得楚人除信奉民族之神外,还信奉高辛、轩辕、海若、河伯、宓妃等北方诸夏之神及湘君、湘夫人等南方夷越之神。

楚人将形形色色的鬼神兼容并包于自己的意识之中,来者不拒,蓄以备用,正是楚人“抚有蛮夷”、“以属诸夏”的民族思想的真切体现。可以这么说,楚人在振兴邦国的艰苦历程中,实现了与异族文化教育的交融互摄,从而也形成了多元的宗教信仰。

念祖之情尤炽的楚人,对祖先奉祀唯谨,认为忘祖废祀,罪莫大焉。楚人供奉祝融和鬻熊的心态,就是绝好的例证。

楚人是祝融的后裔。在楚人心目中,祝融不只是能“昭显天地之光明”的火神兼雷神,更是他们的始祖,所以要世世代代祭祀他。

祝融受到人们如此尊崇是不难理解的,因为他是楚人公认的始祖。但是,鬻熊在楚人的祭坛上又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地位呢?这恐怕是由于鬻熊不仅是楚人第一位行政首领有爵位的酋长,而且还曾任过周文王的重臣。

祝融和鬻熊,一个是楚人的第一位祖先;一个是楚人的第一位有周朝封号的首脑,他们理所当然地该受到顶礼膜拜。

除了祝融和鬻熊外,楚人还祭祀其他的先王。楚人把宗庙看得同社稷一样重要,当是他们祖先崇拜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折射。

总之,从历史上来看,三峡地区自古就有崇尚巫术占卜的传统,其中,尤以巫山、楚地为主。这里巫风弥漫,历来就有“信鬼巫、重人祠”的习气风俗。

在民间,人们的大小事情都离不开巫术占卜活动。无论是造屋铺桥,还是修堤筑坝,先民们往往都习惯于求神问佛,占卜问卦。甚至连生老病死,丧葬嫁娶,也都离不开巫师鬼神的指引和帮助。

巫文化不仅反映了先民的思维方式、情感诉求,还间接地反映了远古的经济生产力水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的载体,它还开创了三峡流域后来的文明和群族文化。

总之,巫文化是上古时期人类在繁衍生息,推进社会发展中,创造的一种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原始文化,它也是人们对万物有灵崇拜时期的文化的通称,是人类远古的文化。

巫文化融汇了天文地理,人文数理、医卜星相、五行八卦,祭礼娱乐的总和,它诠释了我国传统的道、哲、理、文、联姻,并渗透影响了阴阳学说、庄老思想、屈原诗歌、孔丘仁义。它构成了华夏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丰富了华夏民族文学艺术宝库、宗教哲学、科学技术,推动了中华文化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