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写泗阳名人的作文
“厚厚的账本就像父亲生活的一个横切面,它一下子让我窥见了父亲一生的艰辛和劳苦。这写满密密麻麻数字的笔记本在我的眼前渐渐地就浓缩成一句话:父亲这两个字好辛苦啊!”读了6月20日发表在《扬子晚报》繁星上的头条《父亲两个字好辛苦》的散文,让人耳目一新,通读整篇散文,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从质朴的文字中流露出的浓厚亲情。而这篇散文的作者,却是在近几年才真正迷恋上散文写作的“新秀”,他就是泗阳致远中学的教师李君山。
在当下,人们更多注重的是对物质利益的追逐,而李君山却为何在此时选择了散文写作这条道路,而且迅速地成长起来,名气大振的呢?带着这个疑问,记者走进了李君山的散文世界。
为作品定位而迷茫
在致远中学负责语文教学的李君山,由于对新闻的热爱,一直兼任学校的新闻报道员,在新闻写作之余,也偶尔写些小散文向外投稿,但基本上都是石沉大海,没有回音。
直到2007年,李君山在参加文学笔会中,将自己写作散文并屡投不中,想就此打住写散文的情况告诉了新疆籍散文家夏爱华,夏爱华在看了李君山带来的几篇散文后,认为李君山写作的散文思路清晰、文笔流畅、感情质朴,建议李君山一定要坚持下去,并告诉李君山,要想写出好的散文一定要多读散文名家的作品,并要从中有所感悟才行。
由于受到了散文家的鼓励,李君山回来后就收集了诸如浙江萧山的孙道荣、盐城的丁立梅等散文名家的名作进行认真研读、学习,借鉴他们观察社会的角度、写作的技巧,同时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思索着如何对自己的散文写作重新进行定位。
为真情流露而勃发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09年过年前夕,李君山回了趟老家,看望已近70高龄的父亲,父亲看见李君山回来,拉着李君山的手与他谈着家长里短,在晚上睡觉前,父亲又抱出崭新的带着阳光味道的厚棉被,让李君山盖上,并且在一旁嘘寒问暖。在那一刹那,李君山深受感动,感觉在父亲的眼中,自己永远是个孩子。同时,为了不给儿孙添加负担,身体健朗的父亲仍然在家做着力所能及的农活。想到这些,李君山说,父爱,这人世间最真挚、最淳朴的感情是多好的选题,如果以描写父亲的视角,来写感恩、理解、宽容方面的散文,不正是自己在苦苦寻找的散文写作定位吗?不久,一篇以《在老家过夜》的散文就刊发在了《钱江晚报》的副刊头条的位置。
从此,李君山的散文有了很大的提高,实现了散文写作从屡投不中到频频见报的“蜕变”,《父亲的账本》、《生活不会亏待积极的人》、《读懂父亲》、《老家》、《父亲的日历》、《记住我生日的人》等众多散文也陆续刊发在《扬子晚报》、《京江晚报》、《南方都市报》、《北京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全国知名的报纸副刊上。根据李君山的统计,在2009年,最多的一次是在同一天不同的报纸副刊上刊发了李君山8篇散文,全年有220余篇散文发表,同时在各种报社组织的文学比赛中也获奖无数。全国各地探讨写作经验的散文爱好者信件也纷至沓来,各大报纸副刊编辑也经常打电话、来信向李君山约稿。
文学、教学相得益彰
散文写作,要求的是有感而发,真情流露。在学校担任高二年级副主任、高二班主任、承担两个班语文教学的李君山,可以说教学任务是十分的繁重,每天晚上十点钟,在别人看电视、娱乐的时候,李君山仍在台灯下奋笔直书,将自己当天的所见所闻所感进行整理、记录,并从中有所感悟,从而使得一篇篇散文得以诞生。在课堂上,李君山还将自己散文写作的心得向学生进行传授,使得所带班级的作文写作水平有了大的提升。与此同时,李君山还与部分喜欢散文写作的学生组成了文学社团,利用闲暇时间对学生的散文进行修改,刊发在李君山任主编的社刊《杨树》上,由于《杨树》所选散文的角度新颖,文笔流畅、感情质朴,社刊获得了全国校刊一等奖,办刊的经验也在多家报刊上予以刊登。
一系列成绩的取得,李君山是看在眼中,喜在心头,为自己将散文写作与日常教学得到的完美结合而庆贺不已。
成绩的取得已属过去,经过两年多的散文写作,李君山逐渐悟出了不追求数量,着重在写作质量上提升的道理。在写作的过程中,李君山也摒弃以往写作时的浮躁,更多的是沉下心来,感悟写作过程中的快乐、喜悦与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