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川殿有哪些艺术盛景?

鹿港天后宫又名兴化妈祖宫或圣母宫,原庙位于现址北侧。天后宫的创建年代并未有明确的史料记载,但在1816年鹿港天后宫重修时所立的《重修鹿溪圣母宫碑记》中记录着:

圣母宫……顾自创建迄今,百有余年……

此碑文即说明鹿港天后宫创建年代应在1716年之前。

后来,台湾中部移民日益增多,对于保佑航海平安的妈祖信仰日益虔诚,于是在1725年,施世榜献地迁建了妈祖庙,地方人士为了感念施世榜的善举,于天后宫右厢廊内供奉施世榜的长生禄位。

到了1814年,鹿港天后宫庙宇倾颓,屋椽墙垣剥落,泉、厦等八郊及地方士绅、船户和铺户捐资重修鹿港天后宫。

整个重修于1815年完成,重修完成后,地方士绅将此次重修的始末,镌刻在了《重修鹿溪圣母宫碑记》上。

到了1869年,庙貌又现倾颓,墙垣剥落,鹿港同知孙寿铭及举人蔡德芳召集郊商士民再次重修了鹿港天后宫。

此次重修,将旧庙全部拆除重建,扩大了庙宇的格局,将庙宇往北移2.4米左右,庙宇面宽增加将近1米,庙门依旧向西面对着海洋。整个工程历经4年,于1874年完成。

由于此次的重修,天后宫貌焕然一新,也大致形成了鹿港天后宫存留下来的格局,当时还邀请了泉州“西来园”的匠师雕刻妈祖圣像、千里眼与顺风耳供奉于庙中。

天后宫的建筑规模为三进二院的格局,分别为三川殿、正殿及后殿。当时的三川殿为三开间建筑,两旁有八字墙。

庙门是寺庙雕刻的重心,亦是寺庙对外的门面象征,所以三川殿作为前殿,其中的雕刻蕴含着建筑者很大的心血。

存留下来的三川殿为五开间建筑格局,两旁为八卦门,正门的空间则往内延伸,形成凹寿式的格局,营造出三川殿空间的层次美感。

三川殿前步口屋檐下方的牌楼斗栱,除了有横、纵两向斗栱外,另外增加斜栱出挑,形成有如网状的格子,称为“网目斗栱”,栱身为如意造型,又称“如意斗栱”。

在天后宫的三川殿还可看见螭虎栱。栱上的螭虎有的前瞻,有的回首,交替迭置,表现出匠师建构庙宇时的意象及巧思,并且其中不论是木雕、石雕还是彩绘,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艺术价值。

三川殿内的八卦藻井,也同样蕴含着丰富的建筑艺术价值。藻井是建筑物中最尊贵的做法,它的功能为隔断过高的空间,以保持室温及避免灰尘下落,藻井的做法能塑造室内富丽堂皇的效果。

三川殿内的八卦藻井是以斗栱层层出挑,齐集“顶心明镜”,即在天花板中间再覆以天花板。在台湾与鹿港天后宫相似的藻井有很多,如新竹城隍庙和彰化南瑶宫,但以鹿港天后宫的藻井装饰最为精采。

天后宫的藻井分为两层,底层八角形的每一边出二栱,每栱升四斗,以24组斗栱组砌而成,呈八卦形往内齐集,此层藻井的每一边有八仙的人物造型与吊筒,八仙人物的上方分别为“四爱”及“渔、樵、耕、读”,“四爱”为“茂叔爱莲”、“羲之爱鹅”、“渊明爱菊”和“和靖咏梅”。

藻井内层则以16组斗栱组砌,八角形的每一边出一栱,每栱再升二斗齐集顶心,并雕刻莲花于顶心明镜。整座藻井宛如蜘蛛结成的网状,所以匠师又称为“蜘蛛结网”。

藻井下方4个角落,各有4对狮座,狮座的造型表现出匠师不同的匠艺,有公狮戏球、母狮携子等各式表情,其中狮座还雕刻有八仙之李铁拐。

位于八卦藻井“薄海蒙庥”匾上方,有一对“蟾蜍座”。在古代文人雅士以蟾宫为月宫的别称,科举高中又称“登蟾宫”。蟾蜍座有一只口衔菊花,比喻长寿吉祥,另一只口衔茶花,茶花为长春花,有“四季长春”之意。

“薄海蒙庥”匾为1830年鹿港理番同知王兰佩所书。“薄海”即指台湾海峡,早年先民从大陆渡海来台,需经过凶险的黑水沟,即台湾海峡,先民为了得到妈祖的庇佑平安抵台,对妈祖的信仰益加虔诚,并且清朝官方也献了匾额给鹿港天后宫,这些都为天后宫珍贵的文献资产。

八卦藻井的下方位于寿梁与柱子交角的地方,有四只“飞鱼”,其造型为龙头鱼尾,性好吐水,装饰在建筑物上,有防火灾的喻意。

文人视此龙头鱼尾的造型为鳌鱼,所以又有“独占鳌头、科举高中”的涵意,由于龙身雕有翅膀,所以人们又称之为“飞鱼”。

三川殿后步口明间处的通梁,分别有狮座及象座的斗座雕刻,上方并有“人生四畅”的木雕。“人生四畅”象征着人生中四件舒畅的事情,分别为“伸腰”、“掏耳”、“捻鼻”和“搔背”。这些木雕雕刻得栩栩如生,匠师将人生百态呈现在庙宇的装饰艺术上,更为写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