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打孔计数器到磁记录的历程,要详细,详细,详细!

内容太多 我也是找到资料 请多关照 谢谢

1942年由法国数学加巴斯卡所发明的巴斯卡机,这台机器是由许多的齿轮与杠杆所组成的. 一般我们对电脑世代的分类是以制造电脑所使用的元件不同来划分,***分为四个世代: 第一代(1946年~1958年):使用真空管制造. 第二代(1959年~1964年):使用电晶体制造. 第三代(1965年~1970年):使用积体电路制造. 第四代(1970年~) :使用超大型积体电路制造. 第一代电脑:真空管时代:使用真空管为材料以打孔卡片作为外部储存媒体以磁鼓作为内部储存媒体程式语言为机器语言及组合语言 第二代电脑:电晶体时代使用电晶体为材料开始使用磁带磁碟的发明以磁蕊作为内部储存媒体硬体的模组化高阶语言的出现 第三代电脑:积体电路的时代使用积体电路向上相容的概念作业系统的出现 软体的快速发展 迷你电脑的出现 第四代电脑:超大型积体电路的时代微处理机的出现以半导体作为内部储存媒体微电脑的流行套装软体的发展 资料转载於: puter). 第一代电脑其特色如下: (1). 真空管发出大量热量,耗电大 (2). 体积庞大 (3). 可靠性低 (4). 速率低,以毫秒计 ● 第二代电脑(1959~1963) 西元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三名科学家,J.Bardeen,H.W.Brattain, 与W.Shockley等三人发明了电晶体(transistor)电子元件,电晶体使用半导体 (semiconductor)使信号电流由一低电阻电路转移(transfer)到一高电阻电路 中,所以电晶体这个名词是由转移(transfer)与电阻器(resistor)这两个字合 并而成.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完成一部以电晶体为主的电脑TRADIC,它使用 了800多个电晶体.电晶体很显然地取代真空管成为电脑内部电路的基本组成 元件. 第二代电脑与第一代电脑比较其特色如下: (1). 体积小,重量轻,寿命长 (2). 速率快,以微秒计 (3). 耗电少,成本低 (4). 可靠性高 (5). 以磁蕊为主记忆体,磁碟,磁带为辅助储存体 (6). 已发展出FORTRAN,COBOL等高阶程式语言 ● 第三代电脑(1964~1970) 电脑元件的制造技术又有新的突破.以蚀刻法制造出俗称IC的积体电路 (Integrated Circuit).它是将许多电晶体浓缩在一个微小晶片(chip)中其面 积约2.5*5公分,并使用多层印刷电路.除了体积缩小外,运算速度也快到亿 分之几秒,不但在硬体上进步了,在软体上也有重大的发展.西元1964年IBM 公司使用积体电路制造360型电脑,是为第三代电脑的开始. 西元1965年,约0.25吋平方的小块晶片上能含约1000个电路元件,到1970 年增至15000个以上,称为大型积体电路(Large Scale Integration Circuit) ,简称LSI,如今已能容纳七万个以上了. 西元1969年美国史坦福大学泰德霍夫(Ted Hoff)博士,受雇於美国英代尔 (Intel)公司,他将整个算术及逻辑单元做在单独一块晶片上,这样设计成的 中央处理单元(简称CPU)称为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实际体积比指甲还 小,再与其他具有记忆,控制功能的晶片制作於印刷电路板上,造成设计与使 用的巨大改变,小型电脑系统应运产生,个人电脑工业由萌芽,进而开花结果. 这一代的电脑除了体积缩小,速率加快,耗电减少,成本降低之外,诸如 光学扫描器,磁性墨水阅读机,超高速超容量磁碟机研发成功,更配合作业系 统功能增强,BASIC,RPG等高阶语言陆续推出,使电脑处理资料的能力大为提 高. ● 第四代电脑(1970~ ) 使用超大型积体电路(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ion),简称VLSI,为电 子元件.电脑体积更加缩小,功能愈大,价格却愈便宜,由於软体的配合,电 脑应用范围更加广泛.由於电脑制作技术不断的创新改良,电脑的"代"已经 不是很明显了,为了便於区别乃将使用VLSI者称为第四代电脑. ● 未来的电脑 目前各先进国家均在研究一部具有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简称AI的电脑,它不但能看,能听,能说,能累积知识自行推理,它就是第五 代电脑.

请采纳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