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武术的发展
清道光至同治年间,在社会稳定、经济逐步繁荣的情况下,一些武术家不拘于在本地传艺,而是到各地学习交流传艺,有些来到平凉授徒。陕西泾阳人王复盛,擅长拳脚、串子(擒拿),其孙王麟武10岁习武,1956年又拜崆峒山韩道士为师,学得猴拳、棍术、鞭杆各一套。
民国初,从河南桑坡来平凉定居的回族拳师郭景华、丁鸿奎老拳师,精查拳、枪术,刀术、技击、散打;武艺精湛。陕西泾阳人杨振纲擅长棍术。陕西人王耀东精通红拳、炮拳、棍术,在平凉授徒颇多。
抗日战争前后,来平凉定居的有河南桑坡回族拳师马恒福、马培文、白良青以及甘肃临夏人居世安、陕西西安人童天祥(回族)等。特别是马恒福、居世安、童天样三位老先生武艺精湛,武德高尚,为发展崆峒武术作出了杰出贡献,已被列人中华武术名人录。
马恒福(马明星之父)擅长查拳、炮捶、技击,套路内容完整丰富,其中包括基本功十路弹腿,查拳十路,炮拳十五路,枪、刀、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耙等兵器及徒手,器械对练。集体演练套路各为十路,演练起来结构紧凑,刚劲有力,潇洒大方。 居世安擅长红拳、六合燕青拳、枪术、棍术,尤其陈式太极拳小架,得河南温县陈家沟名师陈鸿烈真传,演练起来刚柔相济,美观大方。 童天祥擅长华拳、花拳、剑术、棍术,80余岁时表演一套八仙拳,惟妙惟肖,出神入化,其中高难动作朝天瞪,单双叉十分到位,令人折服。 3位老先生来平凉定居,一生授徒众多,为崆峒武术增添了新的活力。同时,在平凉授徒传武的,除前面提到的外,还有苏宝珊、魏琦、张学义。
抗日战争时期是平凉武术向前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它为崆峒武术的发展奠定了新的武学内容,近30年在平凉传授武术的有潘生龙、刘长有、童世英(回族),孙联英、马明星(回族)等,授徒众多。颇有建树的为童世英、孙联英、马明星(回族)。 经初步调查统计,今天的“崆峒武术”内容包括崆峒山道家流传下来的武术套路和北派武术的12个拳种(查、华、花、炮、洪、红、通臂、通背、八极、太极、形意、八卦掌),300多个武术套路,深受群众喜爱。较为流行的套路有60多个。徒手有弹腿、二、四、五、九路查拳、少林捶、八步转、八仙拳、三路花拳、落花拳、六合拳、通背拳、燕青拳、小洪拳、大洪拳、关东红拳、劈挂拳、翻子拳、八极拳、形意拳、八卦掌、陈式小架、大架太极拳、杨式太极拳等。棍术有二、三、四路查棍、神枪棍、八虎棍、进山棍、四门棍、四明棍、西域条子棍、水箱条子棍、盘龙棍、铁牛棍、蒲昙棍、子棍等。刀术有二、三、四路查刀、青龙刀、六合刀、劈挂刀、滚躺刀、双刀等。剑术有二、四路查剑、青萍剑、龙行剑、串龙剑、青龙剑、双剑、陈式太极剑、太极十三剑等。鞭杆有白虎鞭、黑虎鞭、黑虎出洞鞭、紫金鞭、换手鞭、缠海鞭等。枪术有锁口枪、五虎断门枪、高家枪、赵家枪、梨花枪、金枪、六合枪等。软器械有二节棍、三节棍、九节鞭、流星锤、绳镖。在农村还流行有大连枷、小连枷、双连枷等。对练有四、五、九路查拳对解、单双刀进枪、棍进枪、双拐进枪、朴刀进枪、板凳进枪、枪进枪、棍打醉汉、对刺剑等。 崆峒武术中,武林英杰辈出,除了杨振纲、郭景华、居世安、童天祥等老一辈外,当代有建树者也不乏其人,如童世英、甄庆平、马继良、拜少宝、孙联英、马明星、陈燕青、李广、姬伊哲、黄志麟等,均参加过国家级武术运动会和观摩运动会,其中:童世英、拜少宝名誉武坛。童世英、马明星为我市国家级武术六段。张学义、李振虎、马明星1983年被国体委授予全国千名优秀武术辅导员。潘生龙、祁有仁、李俊发、朱广明、朱沛霖、李小芳、张存柱、张国良、马卫红、者红霞、于金龙、兰明哲等多次代表平凉市参加省级武术运动会,取得了好成绩,为平凉人民争得了荣誉。 崆峒武术是祖国古老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中国武术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和探讨崆峒武术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要全面深入地挖掘整理这一历史悠久和内容丰富的文化遗产,不但需要市上有关部门大力协助和支持,更需要政府组建成立“崆峒武术馆”,并尽快相应组建民间“崆峒武术研究会”和“崆峒武术协会”群众团体,旨在弘扬崆峒武术,把崆峒武术推向全国,推向世界,从而为我市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发挥其应有的带动作用。
现任崆峒派掌派人白义海,91年在平凉开了第一家平凉崆峒武术馆,后随师父燕飞霞习武十年,传承掌派,到广东和各地、东南亚等宣传崆峒武术,进一步加大了崆峒武术的宣传力度。 第一代 飞虹子 唐朝末年 甘肃
第二代 飞绥子 宋朝 甘肃
第三代 云离子 元朝 甘肃
第四代 黄衫客(号飞云子) 明朝 甘肃
第五代 眉姑(女) 清朝 四川
第六代 曲一洪(号飞尘子) 清朝 四川
第七代 陆尘子 清朝 湖南
第八代 袁一飞 清朝 广东
第九代 胡惠民(胡飞子) 民国 广东
第十代 燕飞霞(王进) 吉林
第十一代 白义海 甘肃 平凉
花舞影(女) 日本 东京(日本崆峒派掌派人,师承燕飞霞,亦是燕飞霞的妻子) 崆峒武术作为中华武术的一个流派,曾颇为盛行过,然而其有关历史渊源、内容特点、拳缘关系与拳承所及,由于历史的变迁和崆峒山几遭劫难,这方面的专著遗文极少,只能从有关的历史资料中捡到片言碎语,很难反映出崆峒武术在历史上或某一个时代的全貌和详细情况。 真正的崆峒武术应源于崆峒山下,泾河两岸,陇东大地。流传至今的五大门派十二个拳种,三百多个武术套路,各有师承,名人辈出。 据宋代郑文宝《萧关议》载:“高岭崆峒,山川险阻,雄视三关,控制五原”。崆峒山一代兵家必争,自古以来在山下发生过多次战争。晋太元十九年,符登与姚兴战斗,引兵马入屯山;五代十六国时期赫连定居平凉,攻于可兰(现在的宁夏);唐刘昌和后唐段秀实守弹筝峡,拒吐蕃,都是为了在军事上取胜而借助这一天险的。李白“世传崆峒勇”,杜甫“崆峒足凯歌”就反映了崆峒山一带世为显武之地。 有碑文记载的当数崆峒区白水大潘和白庙贾家洼,在清乾隆年间出过武举。因同治年间西北回民暴动,史料毁于一旦,现无详细资料可考。但白水大潘武举传人朱文芳(因排行老五,后人称朱老五),1956年在北京参加全国武术观摩会获优秀传统项目奖,其徒潘生龙、刘长有现在平凉授徒颇多。贾家洼武举传人贾万忠,解放后在平凉授徒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