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皇帝当年是如何改造北京城的?
嘉靖皇帝首先改造了祭坛:要按照古礼把天地分开祭祀。于是在原天地坛的南侧,开始兴建专门用以祭天的圜丘坛。而原天地坛的大祀殿则被全面拆除,并将大殿的台基改为三层的圆形平台,在上面兴建了新的?大享殿?。这座大享殿的外观已经基本和今天的祈年殿类似了,只不过屋檐不像今天这样是单一的蓝色,而是黄绿蓝三层颜色。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为了抵御蒙古军队的入侵,世宗决定兴建北京城外城。但是只修完南面的一道城墙后财政就亮起了红灯。和大臣们商讨之后只能采取一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修两道南北向的连接内外城的城墙。于是北京城就由原来的口字形变成了凸字形。
这座新的外城开有七座城门,位于原规划方案并已经建成的南城墙上的三座城门被分别命名为永定门(居中),左安门和右安门。两道南北向起到连接作用的城墙上的城门则分别命名为广渠门(东)和广宁门(西)。这两道城墙的北端拐角连接内城部分的两座城门则称为东便门和西便门。到了清朝道光年间为了避道光皇帝旻宁的讳而改广宁门为广安门,这座城门在乾隆年间曾扩建,是外城中除了永定门外最为雄伟的城门。
嘉靖还在北郊安定门外建了方泽坛(土坛),祭拜地神,东郊朝阳门外的朝日坛供奉太阳神,西郊阜城门外的西岳坛供奉月神。因此,北京全城被置于八卦图上:南属乾卦,北属坤卦,东属太阳,西属堪卦。这种类似的结构也反映在故宫里。这是乾清宫院落周围的门的名称:南为乾清门为天,北为坤宁门,东为日经门,西为月华门,院中为乾清宫、坤宁宫,明朝皇帝和皇后的寝室。因此,嘉靖时期的北京城实际上是两个八卦板块的重叠。使北京城的八卦格局最终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