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仓岗龙氏源流考
? 禾仓岗龙安里村位于从化区江埔街七星路。该村清代属广州府从化县水东堡禾仓岗保,民国时属从化县东区、二区凤石乡。***和国成立后,属东区双凤乡,现属广州市从化区江埔街禾仓行政村。
龙姓自古为华夏名门望族,宗亲多分布于广东、湖南、江西、广西、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河南等地。东汉蔡邕有言:“龙之为氏,盖以官也,维时不有者,命朱襄为飞龙氏、昊英为潜龙氏、大庭为居龙氏、混沌为降龙氏、阴康为土龙氏、粟陆为水龙氏"。据武陵龙氏族谱记载,本族龙是纳言龙。《左传》等记载是豢龙氏。其他书籍的说法还有御龙氏等等。这些可能是龙氏起源的最早记录了。
禾仓岗龙氏,上溯至夏朝龙逢公,为夏朝大臣,属龙族远祖。周朝龙穆公乃周代贤人,品质谐趣,卓伦迥俗。
禾仓岗龙氏宗系脉络清楚,本源历代有族谱记载。自西汉龙勉公起,后裔分枝清晰明了。东汉龙述公,字伯高(勉公四代孙)擢任零陵太守。唐武后时,龙暹公,字冠群(伯高二十四代孙)出任湖南道州学政。唐朝龙庚公,字西仲(伯高二十八代孙)。任江西吉水丞,庚公曾孙龙况,字景荀,出身举人,任大理寺评事,生钦、琮、瑊、瑀、琳五子,均登科擢任官职。
琳公起,二世为绶公和纬公。绶公传三世震公。震公传箴公和咸公。箴公传绋公和经公。经公传浔公和瀚公。瀚公传让公、徽公和荣公。荣公传俶公、傽公和仪公。傽公传达天公和近天公。
南宋近天公是琳公第八代孙,淳熙丁酉年(1177)进士。文学精通,政事明决。出任福建莆田知县,后政绩卓著晋升广东南雄知府。嘉泰壬戌年(1202)辞官后,“因老致仕,值江右扰乱,不获回籍,携眷而栖于始兴县之牛田堡珠玑巷"。值苏妃之祸,因朝廷择此地筑兴良平寇寨,故倡导南迁。开禧乙丑年(1205)携家眷迁徙番禺杨武都大田堡大田村(今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大田村庙边)开基,为龙氏入粤始祖。
? 珠玑巷南迁事件从向官府申请,官府批准,到组织九十七户南迁,到达目的地后报官府备案入籍,环环紧扣,组织严密,都离不开龙近天公的亲力亲为。近天公当时年事已高,开始申请南迁时是由当地乡绅向官府交涉的,多次不获批准。最后大家请出曾任南雄知府的近天公去交涉,才获批准。
? 在中国历史上,民众的迁徒大多是自发的。象这样大规模获官府批准,自始至终都有官府参与的迁徙事件并不多见。以致后来有研究者认为,这是南宋政府有意而为,是在为后来的抗元战争暗中作好准备,是为了开发粤中地区,保存南宋族裔,积聚抗元力量。理由是苏妃之祸并未引来朝庭官兵,兴良平寇寨并没有开建,九十七户南迁已成史实。
在从化,有许多村落都是这时候迁徒而来的,许多族群都是当时宋朝名宦的后裔,如殴阳氏、邝氏、钟氏、陆氏等等。禾仓岗龙氏也是其中之一,是近天公长子少一公的后裔。
近天公生四子:少一公、少二公、少三公、少四公。他们在粤中的番禺、顺德、南海、清远、花县、东莞等县市开枝散叶,至今发展最快的已繁衍三十多代人。
少一公官至肇南总戎,与少四公同居大田。少二公迁鹤边,少三公迁西埔。
? 少一公与何氏,传宣义公、法义公和圣义公。宣义公与沈氏传上珩公、上贵公和上攀公。上珩公与阮氏传德明公、德超公、德光公和德云公。德明公与林氏传本华公和仲华公。仲华公与邵氏传达国公、达礼公和达朝公。达国公与何氏传接(捷)公、琚公和翔公。接公与吉氏传超洋公、超岳公、超岭公和超溟公。
? 超岭公到黄陂安身建村,开枝散叶。超溟公远走他乡,不知所终。超岳公和超洋公兄弟两人迁至天河玉树,并成为开创玉树村的始祖。超岳公传显寿公、显禄公和显昭公。显寿公和显禄公后裔大多仍在天河区玉树村,是当地大族。显昭公与他的两个儿子应云公和应科公,在机缘巧合之下来到从化,见到从化到处茂林修竹,河涌密布,生机勃勃。在当地乡亲的帮助下,他们决定在禾仓岗安家,创建龙安里,至今已传近二十代矣。
由于篇幅所限,这篇文章主要介绍龙安里的源流考证,其他宗支旁系很少提及。事实上龙氏后裔现已发展达千千万万,流传各地,都有自己的族谱流传。
在禾仓岗,以前流传着一首歌谣:“头顶马祠堂,脚踏禾仓岗,左边高曲水,右靠钓鱼台…"。禾仓岗以前有一座名叫松山顶的小山岗,周边地处流溪河与支流小海河之间,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在这里建村的有谭姓、吴姓、梁姓、江姓和钟姓等等。这里有永安里、龙成里、和安里、迎福里等村。显昭公在这里建村后,也就随当地习惯,把所建的村子叫做龙安里,意思是龙氏族人安居乐业的地方。
初建村时,村里大多是土屋土房。祠堂虽说是村里最大的建筑,大部分也是泥砖木头结构,十分简陋。
经过近二百年的努力,村子的面貌已发生巨大的变化,家家都建有楼房,大多数村民都有房租收入,村民的寿命也不断增长。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龙安里正踏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向着美好的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