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一刻是多长时间啊,午时三刻到底是几点啊?

前我国没有今天这样的钟表,古代计时的工具叫“铜壳滴漏”。它是靠铜壶里的水,一滴一滴往下漏来计算时间的长短的。它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铜壶底部有个孔,壶中竖着一支带有100个刻度的箭。壶中装满水后,水从孔中滴出来,一天一夜刚好滴尽。一天一夜为24个小时,这样,箭上的一个刻度所代表的时间就是24个小时除以100,等于14分24秒。直至清初,将100刻改定为96刻,每刻时长变为15分钟整,相传成习,一直沿用到今天。 ①中国古时用漏刻以百刻分于昼夜;汉哀帝建平二年(公元7年),改漏刻为一百二十;光武之初,又用百八刻;梁武帝天监六年(公元507年),乃以昼夜为九十六刻;陈文帝天嘉中(约公元563年),又用百刻;唐代大衍历法,谓以前多一日谓百刻,一刻为十分,致一时中没有整数之刻分,稍感不便,乃以一时分五刻,则又一日又六十刻,一时又分为两半时,半时等于今之一小时而又两刻半,然此制时辰虽又整数,而一时又有五百零六余,一刻有一百零一分余,均不是整数;后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所用之钦天历,以一日为百刻,一刻为七十二分,一时为六百分,皆得整数,惟一时合八刻二十四分,非整数;宋代非一日为百刻,每刻为六十分,每时为八刻二十分;元代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所用之授时历,以一日为百刻,一刻为百分;明代一日分百刻,一时有八大刻二小刻,大刻总九十六,小刻总二十四,小刻六准大刻一,故其为百刻,上半时之大刻四,小刻一,下半时之大刻四,小刻一。若子时,则上半刻在夜半前属昨日,下半时在夜半后,属今日。古历每时以二小刻为始,乃各继以四大刻,然不若后历之便于筹策。清代顺治二年(1645年)颁时宪历,以每日为九十六刻,每刻十五分。《时空制命书》以每时(二小时)分为十二刻,每刻十分钟,用十二支纪刻,其由子刻至亥刻之推法,系以时为主,与以日为主而推时相同。 ②古历分一昼夜为九十六刻,一刻相当于今十五分钟。道家丹道功夫颇重一刻机,认为采药炼丹,只在一刻工夫,便能逆运天机,功到丹成。元王道渊《崔公入药镜注解》:“凡做丹真诀,只在此儿消息。待时至气化,药产神知,便当闭风关,塞艮户,斡天罡,旋斗柄,运符火之息,簇三千六百正气,回七十二候之要津,颠倒五行,会合八卦,总归土釜,牢固封闭,须臾调燮火发,武炼猛烹,结成圣胎。所以,一刻工夫,夺一年之节候也。”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在的两小时。相传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时正至下午 1 时正)。这时候太阳最猛烈,相传这时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将会产生,而马是阴类动物。 一炷香的燃烧时间并不完全相同,但一般约为半个时辰,即一个小时。

这是上海市计量协会网站上给出的答案,应该没错!

古典小说上常常写道:“一炷香的功夫”,武侠小说中高手比武时也常以“一炷香”为限,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古人是以香燃烧的时间长短来计量时刻的。

古人计时需要借用日晷、漏壶等工具,燃香计时是比较简单而常用的计时方法。那么一炷香究竟是多长时间呢?实际上由于环境、风力、香的长短、香料干湿等诸多因素,一炷香的燃烧时间并不完全相同,但一般约为半个时辰,即一个小时。古代除了用一炷香来计时,还可用一盘香、一炉香来计时。

古代经常用模子把香粉末压印成固定的字型或花样,称之为“香篆”。如唐宋时,就有人将香料捣成末,调匀后洒在铜制印盘里,做成篆文“心”字的形状,燃其一端,整个香篆就会循序燃尽,用以计时。人们还在香篆上刻上刻度,将一昼夜划分为一百个刻度,这种香又称为百刻香,常被寺院用作计时器。元代著名的天学家郭守敬还曾制出过精巧的“屏风香漏”,通过燃烧时间的长短来对应相应的刻度以计时,这种方式在民间流传很广。

用香计时,可谓古人的智慧的结晶。更能反映中国人的聪明巧智与审美情趣的是,人们把香做成各种图形,借此寄予对生活的美好期待,流露出祈求长寿、贺喜祝庆的朴素心愿。 所以总结:一炷香:约一小时 午时三刻:中午11点4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