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王是谁?

古蜀王有如下几代

古代传说记载中,蜀人的远祖出自黄帝,黄帝娶西陵氏女嫘为妻,生昌意,昌意又娶蜀山氏女为妻,世代传承,至蚕丛氏兴起。一般认为这种传说反映了远古时代黄帝部族与其他部族结盟联姻之史实,而西陵氏、蜀山氏、蚕丛氏等虽称谓不同,但彼此之间颇有关系,甚或原本即一族,皆为岷山一带蜀族的远祖。“蜀”字很可能性与蚕及野蚕有关,蜀字上部那只大眼睛,很像蚕的眼睛。在甲骨文象形字体系中,“蜀”字就俨然如一只身体卷曲的蚕。古蜀国的第一代王据说就是教民“种桑养蚕”的蚕丛,这里说的养蚕实际上是将野蚕驯养为家蚕。由于蚕丛做了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好事,所以古蜀先民崇拜他,后世的人们景仰他,奉其为蚕桑树纺织业的鼻祖之一。据说,蚕丛最早居住在“岷山石室”中,岷江上游地区是蜀人最古老的居住地之一。据研究分析,很早以前,一支蜀先民部落顺岷江山地河谷南下,进入了成都平原,与当地的土著居民渐渐融合,形成了蜀族最早的一部。史书说蚕丛死后“作石棺石椁”,老百姓仿效这种做法,当地反这种石棺椁称之为“纵目人冢”。近几十年来,在川西北岷江流域地区发掘了不少石棺葬,看来是蚕丛时代葬俗的一种反映。茂汶叠溪有一个地名叫蚕陵关,相传蚕丛部族当年就曾居住生活在那一带,汉代曾在那里置县,叫蚕陵县,直到现在也还有“蚕陵重镇”的古代石刻矗立于山间。蚕丛时代以后,成都平原地区又有所谓的支机石、天涯石、五块石和武担山石镜等等涉及到“大石头”的遗迹,学术界把这种很有特色的文化现象称为“大石文化”,它是人类早期一种很普遍的文化现象。人们崇拜大石头,是希望能像大石头那样充满力量。传说中的“支机石”,至今还矗立在成都文化公园内,相传它是天上织女用来支垫纺织机的石头。另一种传说认为它是古代蜀王的墓碑。同样,传说是蜀王墓碑的“天涯石”,也在成都天涯石街的一户人家中,直到近现代,人们还视其为神物而以香火奉祀。五担山石镜、五块石等今天虽然不存在了,但都有一段与古蜀历史传说相关的故事。

古代传说记载中的第二代蜀王名叫柏灌。有关他的具体记载几乎是空白,可以知晓的仅是“柏灌”这名称与鸟有关,应当是一个以柏灌鸟为族名的部族。在成都附近的温江,历代相传有柏灌王墓,位于温江寿安乡长春村。附近有座山叫“八卦山”,据说“八卦”二字就是“柏灌”的讹音。

古史传说记载中的第三代蜀王名叫鱼凫。鱼凫是一种鱼鹰,四川民间称作鱼而闻名。鱼凫,实际上是指以这种水鸟为族名的部族,这反映了鱼凫部族最早是以渔猎为主要的经济生活手段。也有学者认为,鱼凫应当是分别以鱼和凫为祖神崇拜的两支部族,它们联合结盟,建立了鱼凫王朝,而其中的“凫”部族来源于今山东地区古代东夷族的一支。在三星堆遗址中,出土了许多我们称之为“鸟头把勺”的陶制舀酒器,勺把上的禽鸟造型,与现在四处可见的鱼鹰(鱼凫)非常相似。遗址还出土了数以百计的鸟头把勺,虽然细部变化各种各样,丰富多姿,但那弯弯的勾喙,长长的颈项,特征十分显著,正是鱼凫活生生的写照。一般认为,几代蜀王中,与三星堆关系最大的便是鱼凫王,三星堆古蜀国的建立,很可能就是鱼凫王的伟绩。鱼凫王朝代代相传,嗣统千年。在今温江寿安乡火星村,有座山叫“大墓山”,据说就是鱼凫王的陵墓,附近的“小墓山”是鱼凫王妃的墓。在今温江市北不远处,又有自古闻名、而现在已初步勘定的“鱼凫城”遗址,可能是某代或某几代鱼凫王的故国旧居。

古代传说记载中的第四代王叫杜宇,又叫望帝。杜宇就是杜鹃鸟,这又是一支以鸟为族名的部族。杜宇最为著名的事迹是“教民务农”。有一个优美的故事叫“杜鹃啼血”,传说杜宇因为发展了农业,很受人民的拥戴,后来蜀国发生了大水灾,杜宇难以治理。来自川东荆楚地区的开明氏(鳖灵)即后来的丛帝担任他的宰相,治理了水患,争取了民心,后又乘机取代了杜宇。杜宇失国后被迫归隐西山,回到岷山旧居住地去了。每当春夏之际,杜宇怀念故国,化为杜鹃鸟,悲切呼唤,啼泪成血,所谓“望帝春心托杜鹃”。而故国人民为纪念杜宇发展农业和开明氏治水的功绩,世世代代立祠纪念他们,位于成都郫县的望丛祠,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奉祀的就是这两位蜀国的老祖宗。

以上简略地讲述了几代蜀王的故事。几代蜀王,实际上应该是指并存或相互取代的几个王朝。史书说蚕丛、柏灌、鱼凫“三代各数百岁”,既然一代蜀王都有数百年,当然应该理解为是指一代王朝而不是指一个蜀王了。

大致说来,古史传说记载中的蚕丛、柏灌、鱼凫三代王朝,推测其时代从夏朝至商末周初。杜宇王朝估计是从商末周初至春秋中叶。开明氏“传十二世”,则从春秋中叶至公元前316年秦来巴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