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且有这种特征的人,容易抑郁

文 | 吴大大

我们都知道,很多内向的人看问题比较深。

同样一个问题,外向的人看见1只想到1,而内向的人,可能会想到10。

这样一种深度思考的能力,如果用对地方,很容易得到生活的祝福。

比如成为学霸,或某一领域内的专家,大牛。

但另一方面,它也是有代价的。

在一次聚餐时,有位朋友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我有一位同学,从小就是学霸。”

“现在他已经读研究生了,本来前途不可限量,但却突然患上了抑郁症。”

“为什么人都这么聪明了,还会抑郁呢?”

在很多人的意识中,抑郁等同于想不开。

而之所以想不开,很大程度上在于智慧不够,看问题不够透彻,以至于误入歧途。

其实,和大家想得不太一样,看的太透,有时候更容易抑郁。

演员陈坤就曾得过抑郁症。

据他自己的描述是:

有半年的时间,一切变得不对劲儿。

整夜整夜地失眠,厌世、悲观,觉得人生没有意义。

而生活中的陈坤,就是一个看问题极为深刻的人。

在一期《圆桌派》节目中,

窦文涛问陈坤:

“迅哥(周迅)对你来说,是一个什么样的朋友?”

陈坤想了一下,说:

“存在呗。”

对观众来说,听到这个回答,可能有相当多的人会处于一种懵逼的状态。

太抽象了,完全听不懂。

还有一次,陈坤在和自己十几岁的儿子聊感情问题时,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们先讨论一下爱本身吧,你一定不能不观察你的心。你观察到你的心的时候,你真正去爱对方的时候,先不要管对方是谁。你觉得你为了她,不会为世俗所累,但充满喜悦跟愉悦的时候,你真正拥有了爱本身。紧接着才是这个感受之后的,对方是谁,她是否回馈……”

面对这样的描述,很多观众可能又是一脸的茫然。

连人生阅历兼智慧都极其丰富的马未都老爷子都说:

“这话太深了,要研究生才能听得懂。”

所以,在陈坤的身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深刻和抑郁像DNA的双螺旋结构一般关联在了一起。

它成就着你,也伤害着你。

问题是,为什么会这样?

看问题太深的人,逻辑思维发达,更理性一些。

这种状态如果推到一个极致的话,就会成为一个高智商的人。

比如《沉默的羔羊》里的精神科医生汉尼拔;

《心灵捕手》里的天才少年威尔;

《蝙蝠侠:黑暗骑士》里的狂人小丑;

他们洞察人性,看穿一切,不动声色间,就可以将周围的人耍的团团转。

但是这样的人,通常有一个致命的阴影:

情感缺失。

汉尼拔是食人魔,让人闻风丧胆;

威尔有童年创伤,不敢走近亲密关系;

而小丑,更是一个冷血到极致的反社会人格者。

也就是说,遇到事情越是理性的人,内心当中情感的成分就会越少。

当一个人长久地远离情感,远离爱的时候,就极易做出一些可怕的事情来。

生活中,这种极端的例子并不多。

但一个人如果过于理性,确实容易给别人一种很硬,甚至冷冰冰的感觉。

比如IT从业者,经常被称为钢铁直男,不借人间风情;

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经常被称为唐僧,碎碎念到让人崩溃;

公司里的老板,经常被称为冷血动物,只有钱性没有人性。

类似这样的人,通常很有能力,甚至还获得了不小的成就。

但在关系中,又让你很难去亲近。

我们更喜欢亲近哪些人呢?

亲近那些性格随和、整日嘻嘻哈哈的人;

亲近那些能一起聊八卦、说一些很无脑话题的人。

这样的人,看起来有些肤浅,但会让你很放松,让你可以放下各种伪装和戒备,做更真实的自己。

也就是说,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更容易建立情感连接。

情感能量充沛的人,更有活力。

这种活力,会滋养人的生命,让人更多地体验到生活中种种 琐碎的美好 。

它会让一个人更快乐。

相反,过于理性,过于深刻的人,更多生活在头脑中的世界里的。

他们排斥肤浅,不屑于世俗当中的低级趣味。

但是,当这些枝枝蔓蔓都被舍弃,被断舍离之后,人生就像一根电线杆子一般,纵然笔直,也少了很多乐趣。

长此以往,内心就会被空虚感,无意义感充斥。

如果再严重一点,就会滑向抑郁的泥潭。

所以,内向的人要用好自己的头脑,也要警惕自己的头脑。

生活中有很多时刻,是不需要活得太清醒,想得太明白的。

玩儿的时候就是玩儿,放松的时候就是放松。

无厘头的喜剧之所以好笑,恰恰就在于它的不讲逻辑,不讲道理。

它或许没有什么深刻的意义。

但如果一些无意义的事能让你开心地笑一下,或许这本身也是一种意义。

村上春树说:

“我隐约感觉到, 深刻未必是接近真实的同义词。”

想要活的轻松一点,有些时候不妨肤浅一点。

毕竟,做人呢,最重要的就是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