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历史教案人教版

篇一初一上册历史教案人教版

原始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培养自己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我们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我国早期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如果仅靠在野外采集、捕捉食物为生,会有哪些不便之处?

 学生回答明确: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不稳定,需要经常迁徙。

 那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你了解我国古代那些关于农耕的传说,谈一谈。

 学生回答:伏羲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师: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自主预习

 (一)河姆渡原始农耕

 结合课文内容及图画归纳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情况

 学生讨论归纳知道以下知识

 河姆渡原始农耕

 1、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

 2、时间:距今约7千年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耒耜

 4、农耕作物:水稻

 5、定居生活:干栏式房屋

 6、原始饲养业:家畜(猪)

 7、原始手工业:陶器、简单的玉器、原始乐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结合课文内容及图画归纳出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情况学生讨论归纳知道以下知识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地点:黄河流域陕西西安

 2、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耒耜、石刀、渔叉等

 4、农耕作物:粟

 5、定居生活:半地穴式房子

 6、原始饲养业:猪、狗

 7、原始手工业:陶器、纺线、织布、制衣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学生讨论归纳了解以下知识

 大汶口出现贫富分化,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合作探究

 1、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义?

 2、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

 3、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呢?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同学们,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到我国原始的农耕生活的相关内容,我们一起

 列表比较总结一下本文所学内容。

 

篇二初一上册历史教案人教版

 远古的传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黄帝其人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有关史实。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感知历史的形象思维能力;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正确的社会发展观,激发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教学重难点

 了解黄帝──“人文初祖”是全课的重点。

 正确认识尧舜禹的“禅让”的含义是难点。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以江丙坤郁慕明清明祭拜黄帝陵冢的视频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黄帝是什么样的人呢?为什么清明节会有那么多人祭拜黄帝陵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3课,远古的传说

 自主预习

 1、读课文结合课件图片了解本文内容。

 2、小组讨论华夏族的由来,人文初祖,禅让制等知识。

 (一)炎黄战蚩尤

 结合课文内容及课件图画归纳出华夏族,炎黄子孙名称的由来,知道涿鹿之战。明确黄帝所进行的战争打破了氏族之间狭隘的界限,促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和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而被尊为华夏族的祖先。

 (二)黄帝--人文初祖

 结合课文内容及课件图画知道黄帝对于人类的贡献。明白他被人们称为人文初祖的原因。

 (三)尧舜禹的“禅让”

 了解什么是禅让以及禅让的本质,尧舜禹的事迹。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及夏王朝的建立等有关知识。

 合作探究

 1、你对神话(即黄帝时期有关发明的各种神话传说)有什么看法?认为哪些是可信的?哪些带有神话色彩?怎样看才更为科学?

 2、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是从什么时候算起?后世为什么称黄帝为人文初祖?

 3、你还听过哪些有关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首领?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篇三初一上册历史教案人教版

 《商鞅变法》

 教学目标:

 识记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商鞅变法开始变法的时间和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和意义。

 重点:

 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的评价

 难点:

 改革与保守派的观点分歧变法的某些措施含义及作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教材38页的简表,分析秦国在战国前期的形势,排在七雄的末位,但中后期秦国却强大起来,并通过一系列战争灭掉了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那么,秦国是怎样走向强国之路的呢?——商鞅变法(这是一条主要途径)

 二、教学过程

 (一)秦孝公求贤(为什么要实行变法?)

 1、原因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原因):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秦国相对落后(自身原因):会盟都不让参加,魏国侵略却无力还击。

 2、办法

 改革内政,变法图强,发布求贤令。(秦孝公深感落后就要挨打)

 商鞅来到秦国。

 理解“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二)商鞅主持变法

 1、时间:公元前356年。

 2、背景:得到秦孝公的支持。

 3、主要内容:

 经济上:改革土地制度——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罚分明。

 政治上:奖励军功——论功行赏,不论贵贱;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强化国家管理,设31县;严明法令——实行连坐法。

 4、变法的影响:

 触犯了贵族利益——商鞅被车裂处死。

 取得成效——连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

 (三)秦国的变化

 1、性质:是战国后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2、成果: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3、兴修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

 (四)小结

 秦国是怎样走上强国之路的呢?

 前期势弱——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商鞅主持变法——取得显著成果(强大)

 思考: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五)板书设计

 1、秦国为什么要实行变法?

 2、变法前期秦孝公采取怎样的办法?

 社会进步(社会):铁器、牛耕(标志)改革内政、变法图强、发布求贤令(商鞅)

 秦国落后(自身):鄙视、挨打

 3、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

 4、变法产生怎样的社会影响(见小字部分)?

 经济:改革土地制度—废除井田制触犯贵族的利益——商鞅被车裂处死

 重农抑商—奖罚分明取得成效——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

 政治:奖励军功—论功行赏、不论贵贱

 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强化国家管理

 严明法令——实行连坐法

 5、变法取得怎样的成果?

 6、变法成功与否?

 (性质: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分析秦孝公变法的目的—变法图强,

 建立了新制度,军队战斗力提高,经济得到发展。实现没有?结论——是一次成功的

 兴修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