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育要义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实施美学教育,在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创造美。开发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育资源,将学校美育工作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升华和再次创新。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是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艺术、自然、社会生活为载体,把内在发现、感知、辨识、升华、创造融为一体。它是运用自然之美、艺术之美和人文之美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观,进而形成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美育曾经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中的《乐经》就是一个典范。19世纪初,蔡元培先生提出学校教育应开设美育专业;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接班人;2015~F: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美育是时代发展和历史积淀对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价值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汇聚了无数经典,其本身就是—部美的画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深厚的自然、艺术、人文底蕴,是中华文化之美的汇聚。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自然之美
自然之美是指自然事物所呈现出的美,与社会实践不可分离。对于同一自然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美的感悟。直观的自然之美与微观的美学感悟都是传统文化中自然美的资源。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巍峨山川、茂林修竹、曲水流觞、浩瀚星空、广袤海洋是自然对人类美的恩赐,更是不同风骨、不同性情的表征。李白看见巴山蜀水,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冰崖转石万壑雷”的感叹;周敦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在这些描写自然美的传统经典中,贯穿了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强烈的爱国精神。这些都是实施青少年美育工作的重要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