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宅八卦

广西的风景除了灵秀的山水,其实还有不少人文景观,在那些饱经风霜的古村里往往有不少隐藏性的景点,鲜有人知,当你找到它们时,总有一番惊喜。

听说在距离贺州钟山镇不远处有个龙道村,村里有一整片保留完整的古民居,特别之处在这些民居门上的楹联是刻在石头上的,于是决定走一趟。

从钟山坐上前往"珊瑚"的小巴,20多分钟后司机大哥把我放在了路口,导航显示还有近两公里的路程,那就迈开腿走呗。

沿路稻香阵阵,途中也有几个村庄,直到听间远处传来小朋友的嬉闹声,显示到了"龙道小学",心想要看的古建群就在不远处了吧,但是走了还一会儿都未见到,心里有点怀疑讯息是否准确。

再往里走了一阵,意外看到一位阿婆在屋前洗晒,家门口放着几个有精细雕刻的石墩,看起来像老建筑石基座,而现在的用途应该是做了石凳,或用来放东西了。

再前行几步,便见到旁边一大片青砖老屋,屋前一潭碧水,一座很小的"风雨桥",而附近是新建的砖石结构的新楼房,村民们在桥边晒着太阳聊天,见到陌生人闯入有几分意外,继而微笑相迎,主动告知我这个异乡客:"往上走,后面还有很多。"

依山而建的村落,很有气势,巷口的青石上排列着一串方形的凹洞,应该是古代门闸的痕迹。拾级而上,古宅连片,犹探古堡。

走入古宅群中,四周宁静得出奇,家家青砖墙,清一色的灰色屋顶,好几户人家还有讲究的的门檐,两边用木头镂空雕刻了精美图案,历经岁月却仍古色古香。

试着走入其中一间,天井和石阶上早已杂草丛生,屋子的木门有的已经朽坏,有的屋子台阶已经坍塌不见。有几户大宅地面还残留牲畜的粪便,可能曾经被用作圈养牲畜,有的还堆放着不少农具,原来这些老屋都早已无人居住。

但最令人欣喜的是户户人家都是石库门,用麻石做门框,楹联不是写在纸上,而是篆刻在石门框上,家家无一重复,真是"春联恒久远,一幅永流传"。

字体基本都是正楷,书法就各有不同,雕刻的形式阴刻、阳刻皆有,对仗工整,文辞雅致,一派古雅之气。

对联造型有平底、尖底、圆底,上下两头雕刻了花草装饰,但***同之处是都没有横批。而是用八卦图和龙头花草等图案代替,不禁有个疑问:那每年都会写个横批上去吗?

在人去楼空的老屋里看看,屋子都为两层,布局也大多一样,在天井旁有石梯上到主厅,两旁为房,而楼上正厅侧面的可能是厨房,厨房下面的空间要么堆放柴火、农具等杂物,要么饲养家禽、牲畜。

墙上还能见到壁画的痕迹,最大一间宅子的一面墙上,有11幅壁画,最中间的一幅还能隐约看到一个"寿"字,并且这些老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户户相通,每家都有个侧门或后门通达左右邻居或巷子里。

从马头墙的造型来看,很有中原古风,而不少墙面上还有方形的小孔,那是炮楼上的枪眼。

清朝中后期局势动荡,于是村里建盖了好几座炮楼、门楼,巷子里面也设了闸门,连现今村前的鱼塘都被改成了壕沟,都是出于防卫之需。

整个古建群只有我一个游客在里面窜来窜去,所有的老屋看得出都被列为了古建保护,原被辟为它用的老宅子已做了些清理,但几乎都没有重建痕迹,全部原貌留存,走在其中有一种探秘的惊喜,半玩笑半认真地致电朋友说:"我在广西版吴哥窟"。

而关于石刻门联这件事,据说当年村里出了个举人,他在考取功名之后,却放弃仕途,回乡开办私塾,一心做起了教书育人的工作,过着清贫孤寂的生活。这在当时学而优则仕的封建 社会 里,是很难令人理解的,村民们更是觉得不可思议。

而一年年过去,举人老去,但他却为村里培养起了一批秀才,村民们这才理解了他的良苦用心,为纪其德,也显示自家是崇尚文化的诗礼之家,于是才有了这道"石刻楹联"的独特风景。

整个古村落几乎完整的保留了明朝至今的民居建筑风格,多为歇山顶和硬山顶,还有几间带有民国风格的建筑,但不少画栋雕梁都已自然腐化,有的老屋成了危房。

随着 社会 经济的发展,现代文化和城市化的双重冲击之下,这个极具传统遗风的古村落逐渐随着村民的搬迁而变成了一个"无人村"。

后来查资料显示,龙道村的民居建筑带有明显隋唐遗风是有原因的,整个村落由山东青州太尉陶英的后人在元朝时(公元1316年)建立,距今已有700年 历史 了,该村还被收录于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名录中,而这些古村也被称之为"中国传统村落的原始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