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你读不懂,你还别不信
孔子是非常推崇《易经》这本书的,《论语?述而》中记载,“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易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源,其晦涩难懂被视为“有字天书”。
? 客观地评价《易经》是一本哲学类、占卜类的书籍。它成书历程可以追溯到七千年前的伏羲、三千年前的周文王和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伏羲作为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他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察鸟兽与自身,然后画出八卦;周文王作为中古时期商朝的贤名诸侯,他拘而演周易,把八卦推演成六十四卦;孔子作为近古时期的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学习《周易》后进行注解即作《易传》。现在的流通本的《易经》由《周易》和《易传》组成。
孔子揭示《易经》中包含了阴阳二性,并且把道家也联系起来了,说了一句:“一阴一阳之谓道”。其实《易经》中还包含了周文王所倡导的中道思想,清华简《保训》中讲述“顺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舜即得中”,核心思想就是中道。《易经》之所以晦涩难懂其原因有三
第一,《易经》与其他所有书籍不一样,它起源于“符号画象”并且历史悠久无法考证,这就给其有了无限的想象意境。比如乾卦,人们就可以通过想象把乾卦的卦象象征天、龙、君子、阳刚和生生不息等。
第二,各种学者过度解说、各类术士牵强附会。就造就了易理派、象数派两大派,而两大派中又包含不少小派别,比如义理派又分为理学派、气学派和心学派。他们各树一帜,在《易经》的基础上创建出了一套自己的系统学说。 比如在理学派中,周敦颐就创建了《太极图说》,我们现代所说的太极文化就是来源于周敦颐创建的理学系统。而我们大家所熟悉的太极图,是朱熹吸收了周敦颐的理学系统中的观点和图说改进而成的。
第三,《易经》中纳入了五行、方位和天干地支等学说使得其更加复杂和盘大。
由于上面的几大原因,导致数千年来没有一人能真正参透《易经》的全部,敢说吾之解说即为真正的解说,其他人的都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