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人的异化与商品拜物教-【刘擎】二十世纪西方思想文化潮流笔记

1、“人的异化”起源

在资本主义劳动商品化的条件下,分工的劳动不是出于劳动者自由自愿的创造,而是被迫的。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于1932年正式出版,是马克思于1844年初步探索政治经济学时写下的一部手稿。书中对异化、分工和***产主义的研究和探讨,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政治经济学思想。在西方现代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前苏联东欧思想界和当代中国思想理论界,此书掀起了一次又一次重大的释义活动和青年马克思研究热潮,甚至促使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主体由于自身矛盾发展而产生自己的对立面,即客体。客体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而凌驾于主体之上,转而束缚和压制主体。这种束缚和压制的过程就被称之为异化。

2、劳动是人的一般本质

3、异化的表现形式

异化不仅表现为对象化所具有的主客观相对立、相分离的特征,更重要的是,这种对立具有明显的敌对性质,主体反过来被客体对象所控制。

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种异化是普遍的,不仅工人是异化的,资本家也是异化的,他的财富要用于资本积累,而不是自由发展。

“商品拜物教”(Commodity Fetishism)

人的物化将劳动产品变成商品,甚至将劳动力本身变成商品。在本质上,人与人的关系(一种理应是自由的关系)转变成物与物的关系,社会关系转变成为商品关系。简单地说,人崇拜自己的劳动产品,使得人与人的关系变成物与物的关系。

4、劳动转变为商品

劳动者的私人劳动本身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只有通过市场才能有序地组织起来,必须转变为商品,实现交易,才能最终得到社会承认,实现价值。

在市场自发的力量作用之下,商品的交换关系变得普遍化,似乎是一种无所不在的运转机制,像自然规律一样,自足而自洽。

5、异化:商品支配劳动者

商品的命运支配和决定了劳动者的命运,本来由商品生产者生产出来的东西,反而成了支配生产者的力量。

6、商品拜物教:异化的后果

商品与商品相互交换的关系,掩盖了甚至取代了劳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拜物教就由此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