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讲讲中国武术
一楼的那个用来演讲跟讲历史差不多,人家那里愿意听哦。我认为要研究必须让大家都明白不能太深奥,尽量避免使用术语:
中国武术在封建社会曾有“练武、比武、打擂”等称谓。在旧社会近四十年民国时期,被称为国粹称“国术”。建国后改称现名“武术”。所以练武、比武、打擂、国术、武术都是一脉相承的中国武术,除有流派特性外,从来没有分类名称。自1959年国庆十周年举行第一届全运会后,各种武术种类纷至沓来(包括国内外的讥讽),有传统武术、派流武术、官方武术、散打武术、竞技武术、现代武术等十多种混乱名称,形成各说各是,各行其是,各取所需,互斥所忌等混乱局面。使中国武术受到分割、肢解、畸变。传统武术在“金牌战略”的错误思维指引下,长期得不到有效发展,直至无缘进入2008北京奥运。
传统武术不是混乱武术中的分支,剥去和排除杂乱的东西,传统武术的本来面目就是中国武术。从这个理念出发,这里从“武术文化”这个视角来认识传统武术,因其领域范畴非常广泛,下面仅就七个方面简单抛砖引玉,希望同道展开补充和批评指正。
(一)武术与哲学。武术起源于军事攻防格斗,这需要具有辩证关系的哲理文化。很多武术流派都采用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哲理,如伏羲《易经》、老子《道德经》、庄子《南华经》的三经学说,以及汉代魏伯阳《周易参同契》等,用太极阴阳、八卦易变、五行生克及河洛精蕴等唯物辩证方法来研究攻防哲学原理。
(二)武术与军事。武术的构成是军事武术、社会武术及宗教武术三者的有机组合,任何一方不能依靠操作炒作抹杀事实颠倒替代。冷兵器时代的军训需要文化和实战,需要实战——理论——再实战一再理论。早在周朝,规定凡年满十五周岁男子,都要参加“舞象”军训,这是中国最早的军事武术,在学文化的同时练军训,文武结合。中国第一部武术著作是明代嘉靖年间唐顺之的《武编》十卷,他是文武双绝的抗倭英雄,也是戚继光武术枪法的恩师。《武编》集军事战略战术、兵器制作应用以及徒手综合短打散打等经验。近代武术军事家李景林,在任旅长时,就在军队中建武术队,用武术来训练士兵的擒拿格斗近身搏杀,特别是对骑兵进行“斩劈活靶和活靶反击”的训练,并亲自示范。长官在军中建武术队的并不少见,但长官亲身参与格斗训练的却十分罕见。武术军事文化的最实际体现是军训、实战及格、斗理论,最是“英雄有用武之地”。
(三)武术与社会风尚。这里仅用一例说明。在全国武术大普查时期,我在常州市的横山脚下西村进行调查,发现武术有为社会文化建设服务的特殊功能。该村旧社会有些时期民风不正,治安不好,民规乡约效果不大,村长就想了个办法,让大家练武,聘请一位名叫杨焕章的老师教武,后来还请了二位铁匠长年打造和修理武术器械,形成了家家户户,男女老少的全面练武的风尚,村上治安好了,特别是没有吃喝嫖腐赌博抽鸦片等恶习,这种武术文化,有整肃社会民风和振兴健康民情的特殊功能,大大超越了乡村规约。
(四)武术与青少年素质。少年正是萌芽生长期,青年则是发育成长期,青少年正是各种素质的综合培养期,其中体育运动特别重要。青年的运动项目不适合少年,唯有武术运动最有利少年的生长健康、意志健康和智商健康。例如正踢腿,体操要求是过头,武术要求足下颌,一直训练腰腿,钩足却是将韧带血管拉伸至后脑延髓,最大限度拉伸脊椎,改善脊椎神经和十二对延髓神经的微循环,能提高智商和增高体长,使耳聪目明。总之,武术对少年有防近视、防肥胖、防厌食、防懒惰、促勤奋等作用,能培养少年的形体美、心灵美、素质美,培养青少年意志坚强,勇敢和爱国民族精神。能提高少年身体的柔韧性、灵敏性和爆发力等少年急需的生长素质,武术文化在学校,是学生的一门“生长素质学”,武术进入学校刻不容缓。
(五)武术与科学。二十世纪初,虽然国际上侮辱中国人为“东亚病夫”,嘲笑国人之弱体质,但很佩服惊骇中国功夫。时隔一个世纪,现在的二十一世纪初,现实正相反,转了个180度大弯,中国人民早就扔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正在奔向小康,我们的综合国力增强了,体育事业也蓬勃发展,奥运金牌已居世界第二位,但中国功夫,随之退化湮殁。
中国功夫就是中国体育的上乘功夫,追求目标极高是向极限挑战,训练方法超越常规,忍受难度极大,要求苛刻严酷,所以练成者不多。另除师资、财力等条件因素外,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用现代科学知识来探索各种功夫的科学原理、规律和科学合理方法,一直停留在保守狭隘封闭的原生态特殊训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