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雍字尧夫文言文翻译

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小题1:B小题2:A小题3:①邵雍时常早上就焚香安适地坐着(思考问题),到吃晚饭时总要喝三四瓯酒,微醉就不再喝了,常常不至于大醉,兴起的时候就自己吟咏作诗。

(评分点:①燕:安定,闲适。1分。

②辄:就。1分。

全句大意2分。)②邵雍与人交谈,乐意说人家的长处而隐讳人家的缺陷。

有靠近他向他请教问学的,他总尽力地解答,从不以强迫的方式来告诉别人。(评分点:①言:交谈。

1分。②就:接近,靠近。

1分。全句大意2分。)

小题4:示例一:在极度贫寒的环境下邵雍亲自打柴、烧火做饭来侍奉自己的父母。(或“躬樵爨以事父母”)示例二:司马光以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邵雍。

它们二人的纯正品行成为四周乡里所仰慕学习楷模。父亲训斥儿子,哥哥教育弟弟都会说:“不要做不好得事,恐怕司马端明、邵先生知道。”

(或“司马光兄事雍,而二人纯德尤乡里所慕向,父子昆弟每相饬曰:“毋为不善,恐司马端明、邵先生知”。只要符合题意要求,其他答案也可,言之成理即可)小题5: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小题1:。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1: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D 解释不正确,由原文内容上下句“雍门生故友居州县者”大意可知,贻:送给。贻书:给……写信。所以选D。

小题2: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①表明邵鄘读书勤奋;④讲的是许多贤人敬重邵鄘。这两句均不能表现其隐士风范。所以选D。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 “为自己建造了一个房子”表述不正确,原文说的是“以候其至”,他是为邵鄘建造的。所以选C。

参考译文:

邵雍,字尧夫。他的祖先是范阳人,他的父亲邵古带着家人来到衡漳,后来又迁到***城邵鄘三十岁那年,到河南游历,将他的双亲埋葬在伊水旁,于是成为河南人。

邵雍年少的时期,也是自称有雄才大志的人,慷慨激扬的欲求取功名。他读书没有什么不读的,开始治学时,坚毅刻苦自励,冬天不生炉子,夏天不打扇子,夜里不上床就寝有好几年。在苦读中他叹息道:“ 过去的古人们,为求学尚好访友拜师的,而唯独我还没有周游四方。”在这种情况之下,他就越过黄河、汾河、越过淮水、汉江。周游在齐、鲁、宋、郑等古国的遗址,游历了很长时间,然后幡然归来感叹地说道:“道已经在我这里了。”于是不再出行远游。

邵雍初到洛阳的时候,非常的贫寒,所居住的房屋四面用蓬草做成的,不能挡风避雨。他亲自打柴、烧火做饭来侍奉自己的父母。虽然总是很穷苦,什么也没有,但他很安然自得其乐的样子,周围的人不能理解。(人们不知道这样一个人在这样的环境里怎么就这样的安然生活的原因何在。)到了他主持双亲丧礼的时候,极尽礼仪,异常悲伤,以致伤了身体。

富弼、司马光、吕公著等退居洛中,敬重邵雍的儒雅高深的学问,经常与他交往,为邵雍置办了田宅。从此,邵雍依据时节耕种收获,收成仅能满足生活之需。他为自己的宅院起名叫“安乐窝”,于是自己起个道号叫“安乐先生”。 邵雍时常早上就焚香安适地坐着(思考问题),到吃晚饭时总要喝三四瓯酒,微醉就不再喝了,常常不至于大醉,兴起的时候就自己吟咏作诗。春秋农闲时节,常出入城乡游历、风雨天常不出门,出门就乘坐小车,一个人驾行,随意所行。士大夫家听到他那独特熟悉的车音,争相迎候,儿童仆役都欢呼相告“我家先生来到了。”不再直呼他的姓名。有时候留下连住两三天才离开。有好事者仿照邵鄘的住所另外为他建造了一个房子,等候他的到来,名字叫“行窝”。

熙宁时颁行新法,官吏认为新法紧迫难以推行,有的就递上引咎辞职的呈文离去。邵雍居住在州县的门生旧友纷纷致信询问邵雍,邵雍说:“这是有才德的人应当尽力的时候,新法固然苛严,能尽己之力宽厚一分,老百姓就会受一分恩赐。上书求去有什么用呢?”

嘉祐时,皇帝下诏访求隐逸贤才,西京留守王拱辰把邵雍上荐应诏,任命他为将作监主簿,后来朝廷又让推举杰出才能的人,补任颍州团练推官,都坚决推辞之后才接受任命,最后还是称病不赴任。熙宁十年,去世,终年六十七岁,追赠他秘书省著作郎。元祐时又赐予他谥号康节。

3. 《宋史 邵雍传》翻译成现代文

原文: 邵雍字尧夫。

少时,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

已而叹曰:“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独未及四方。”于是逾河、汾,涉淮、汉,周流齐、鲁、宋、郑之墟,久之,幡然来归,曰:“道在是矣。”

遂不复出。 北海李之才摄***城令,闻雍好学,尝造其庐,谓曰:“子亦闻物理性命之学乎?”雍对曰:“幸受教。”

乃事之才,受《河图》、《洛书》、《宓义》八卦六十四卦图像。 初至洛,蓬荜环堵,不芘①风雨,躬樵爨以事父母,虽平居屡空,而怡然有所甚乐,人莫能窥也。

及执亲丧,哀毁尽礼。富弼、司马光、吕公著诸贤退居洛中,雅敬雍,恒相从游,为市园宅。

雍岁时耕稼,仅给衣食。名其居曰“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

旦则焚香燕坐,晡时酌酒三四瓯,微醺即止,常不及醉也,兴至辄哦诗自咏。春秋时出游城中,风雨常不出,出则乘小车,一人挽之,惟意所适。

士大夫家识其车音,争相迎候,童孺厮隶皆欢相谓曰:“吾家先生至也。”不复称其姓字。

或留信宿②乃去。好事者别作屋如雍所居,以候其至,名曰“行窝”。

司马光兄事雍,而二人纯德尤乡里所慕向,父子昆弟每相饬曰:“毋为不善,恐司马端明、邵先生知。”士之道洛者,有不之公府,必之雍。

雍德气粹然,望之知其贤,然不事表襮③,不设防畛④,群居燕笑终日,不为甚异。与人言,乐道其善而隐其恶。

有就问学则答之,未尝强以语人。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熙宁行新法,吏牵迫不可为,或投劾⑤去。雍门生故友居州县者,皆贻书访雍,雍曰:“此贤者所当尽力之时,新法固严,能宽一分, *** 受一分赐矣。

投劾何益耶?” 嘉祐诏求遗逸,留守王拱辰以雍应诏,授将作监主簿,复举逸士,补颍州团练推官,皆固辞乃受命,竟称疾不之官。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赠秘书省著作郎。

元祐中赐谥康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六?道学一》,有删节)译文: 邵雍,字尧夫。

邵雍年少的时期,也是自称有雄才大志的人,慷慨激扬的欲求取功名。凡是书籍他都要去认真的去读。

开始为学就是艰苦而勤奋的。冬天不生炉子,夏天不打扇子,夜里不睡觉地刻苦学习好几年。

在苦读中他叹息道:“ 过去的古人们,为求学尚好访友拜师的,但唯有我自己没有去四方走走学学的。”在这种情况之下,他就越过黄河、汾河、徒涉江淮、汉江平原。

考察了西周的那些分封国的齐、鲁、宋、郑遗址,游历了很长时间,然后幡然归来感叹地说道:“道就在这啊!”于是不再出行远游。 当时北海李之才担任***城县令,听说邵雍好学,便亲自造访其庐。

问邵雍说:“你知道万物中的道理和性质、性命的学说吗?”邵雍回答道:“如果我有那个幸运的话,愿意接受先生的传授教育。”于是侍奉于李之才左右,系统学习了《河图》、《洛书》,伏羲氏八卦六十四图像。

邵雍初到洛阳的时候,非常的贫寒,所居住的房屋四面用蓬草做成的,不能挡风避雨。在这样的环境下邵雍亲自打柴、烧火做饭来侍奉自己的父母。

虽然总是很穷苦,什么也没有,但他很安然自得其乐的样子,周围的人不能理解。(人们不知道这样一个人在这样的环境里怎么就这样的安然生活的原因何在。)

到了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为尽孝道,他倾其所有安葬了母亲,成为一贫如洗的人了。当时的前宰相富弼、做过高官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大学问家、著名诗词家吕公着等退居洛中,敬重邵雍的儒雅高深的学问,为大家在一起交谈的方便就集资为邵雍置办了接近都市的宅院。

从此,邵雍依据时节耕种收获,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为自己的宅院起名叫“安乐窝”,于是自己起个道号叫“安乐先生”。

邵雍时常早上就焚香安适地坐着(思考问题),到吃晚饭时总要喝三四瓯酒,微醉就不再喝了,常常不至于大醉,兴起的时候就自己吟咏作诗。春秋农闲时节,常出入城乡游历、风雨天常不出门,出门就乘坐小车,一个人推着,随意所行。

当官的人家听到他那独特熟悉的车音,争相迎候,连小孩子和老夫人和那些仆人、衙役们都会欢愉的说“我家先生来到了。”不再直呼他姓名的。

有时候留下连宿两夜才离开。有好事者在洛阳周边建有别致的小屋,如同是邵雍的小歇的居所,以方便他的到来时居住。

名字叫“行窝”。 司马光以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邵雍。

它们二人的纯正品行成为四周乡里所仰慕学习楷模。父亲训斥儿子,哥哥教育弟弟都会说:“不要做不好得事,恐怕司马端明、邵先生知道。”

有读书的士子取道洛阳,有不去官府,但必到邵雍处拜望的。邵雍德行气质纯粹,看上去就知道他的贤良,但邵雍自己从来不表露自己。

不设置什么界限。和大家在一起谈笑风生的,没有区别于他人。

与人交谈,乐意说人家的长处而隐讳人家的缺陷。有靠近他向他请教问学的,他总尽力地解答,从不以强迫的方式来告诉别人。

待人不分贵贱,不论年纪大小,一样诚恳地接待。所以,贤良的人喜欢他的德行,不贤良的人也佩服他的感化力。

一时间洛阳人才特盛行,忠厚之风传遍天下。熙宁时颁行新法,官吏受胁迫。

4. 尧之执中,舜之精一;禹之只承;汤之日新;文之望道未见;武之敬胜

予惟千圣一心,万古一道,惟心一,故道一;道一,故学亦一.昔尧之告舜,曰:“允执厥中.”及舜命禹,又加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之三言.夫“道心”即“中”也,“精一”者“允执”之功,而“精”又“一”之功也.“惟精”故“一”,“惟一”故“中”,此万世心学之源,盖蔑以复加矣.其后孔门一贯博约之教,诚正格致之说,亦不过发明“精一”之旨.而予欲无言,夫子亦已自病其言之详矣.至孟轲氏又有知言养气尽心知性之说,而指出孝弟为良知良能,言虽益详,而于孔门之教实多发明.自孟氏没而斯道失其传.汉、晋诸儒皆以记诵词章为学,说愈繁而道愈晦,学愈博而道愈离.以及五季之衰,晦蚀甚矣.有宋大儒周、程、张、朱诸子者出,以斯道为己任,不得已而有言“精一”之旨,赖以复明,而学者流弊或不免堕落汉、晋,几失宗旨.至胡元之变而斯道且沦没矣. 明兴百有余年,文教虽盛而流弊亦浸以滋,先生亦不得已而揭“致良知”一语以示人,所以挽流弊而救正之,无非发明孔门致知之教,而羽翼斯道之传.要其指归,则“良知”即“道心”也,“致”即“精一”也,即周子之所谓“纯心”,程子之所谓“定性”也.夫岂外诸儒而别立一门户耶?是故良知皆实理,致知皆实学,固非堕于空灵,一与事物无干涉,如禅家者流也.然“明心见性”与先生“致良知”之说亦略相似,若认错本旨,则高者必以虚寂为务而离形厌事;卑者则认知觉为性,而自信自便.此则所谓毫厘之差,千里之谬,非先生立教之本旨矣. 至哉,孔子之告哀公曰:“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噫,尽之矣!夫为人臣者,无不知忠其君;为人子者,无不知孝其亲,此良知也.知此、体此、强此而一于诚.为臣尽忠,为子尽孝,此致良知也.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舍人伦日用之常,而曰吾得不传之秘,立门户以自高,非予所望于来学也. 这段话也许对你理解你的问题有帮助,执中指对一件事物按最好会怎样,最坏会怎样来推算,然后选择折中的办法;一,在国学中有特别的含义,伏羲一画开天,一代表道,代表天地未开的混沌状态,代表宇宙,代表人们分析认知前的事物本来的真面目,代表自然运行的规律等等,这个要用心去体会,言语是很难表达清楚的,精一就是要心领神会自然万物运行的规律,也可能是指“阴阳八卦”推演,远古的时候巫和王其实是一体的,而中国哲学思想的发源就是“一”,有“一”才有“——”,就是阳和阴,然后阴阳分四象,四象分八卦,这个你要详细了解,要研究周易才行.禹只承,是说禹完全继承舜的治国之策,没有增减,远古时代人类生产力进步很慢,政策没什么变动也很正常;汤的时候,社会变动剧烈,所以汤的政策是日日更新;周文王把8卦推演到64卦,反而没有发现道的真谛;故义胜欲则昌,欲胜义则亡;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是说武王治国敬业不敢懈怠. 这段话是对三王和汤,武等圣贤的治国之策作一个纲要性的说明.。

5. 跪求《邵雍传》翻译

邵雍、字尧夫、祖先是范阳人。

邵雍年少的时侯,自称有雄才大志的人,慷慨激扬的要求取功名。凡是书籍他都要去认真的去读。开始为学就是艰苦而勤奋的。严冬不生炉子,酷夏不打扇子,几年夜里不上床睡觉。在苦读中他叹息道:“ 过去的古人们,为求学尚好访友拜师的,而我却没有去过四方。”所以,他就越过黄河、汾河、徒涉江淮、汉江平原。考察了齐、鲁、宋、郑遗址,用了好长时间。然后幡然归来感叹的说道:“道理就在这里了!”从此再没有出去跑过。

当时李挺之为***城县令,听说邵雍好学,曾经亲自造访他的家。问邵雍说:“孩子,你知道万物中的道理和性质、性命的学说吗?”邵雍回答道:“如果我有幸的话,愿意接受先生的传授教育。”邵雍就这样拜李挺之为师,学习了《河图》、《洛书》,伏羲氏八卦六十四图像。

邵雍初到洛阳的时候,非常贫寒,所居住的房屋四面用草删子挂着挡风避雨。邵雍打柴为生,烧火做饭赡养自己侍奉自己的父母。虽然总是很穷苦,什么也没有,但他很安然自得其乐的样子是周围的人所不能理解。到了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他按照礼数安葬了母亲。富弼、司马光、吕公着等贤人退居洛中,敬重邵雍的儒雅高深的学问,为了能经常一起交游,就集资为邵雍置办了接近都市的宅院。邵雍依据时节耕种收获,衣食自足。

春秋农闲时节,常出入城乡游历、风雨天常不出门,出去就乘着小车,随意所行。当官的人家听到他那独特熟悉的车音,争相欢迎等候,连小孩子和老夫人和那些仆人、衙役们都会高兴的说“我家先生来到了。”不再直呼他姓名的。

司马光像对待兄弟一样对待邵雍。他们二人的纯正品行为四周乡里所仰慕。父亲训斥儿子,哥哥教育弟弟都会说:“你要是不好恐怕司马端明、邵雍先生知道的。”官员、读书的人到洛阳,有的不去官府,必到邵雍处拜望。邵雍与人交谈,喜欢说人家的长处而不谈人家的缺陷。有向他问教的他总尽力的解答,从不用教训的口气说话。待人不分贵贱和年纪大小,一样诚恳的接待。所以,贤良的人喜欢他的德行,不贤良的人也佩服他的感化力。一时间洛阳人才特盛行,忠厚之风传遍天下。

熙宁年间推行新法,官吏都无法推行,有的辞官而去。邵雍先生的门生、老朋友居住在州县的,都留下书信来拜访邵雍,邵雍说:“现在正是贤人应该尽力的时候,新法固然严厉,然而你们执行的时候能放宽一点,那么百姓就得到一点好处。辞官有什么好处呢?”

嘉佑年间皇帝下诏书寻找隐士,留守王拱辰推荐邵雍应诏。封他做监主簿,又推举隐士,做颍州团练推官,邵雍再三推辞不得已而接受官职,可是他又称身体有病不去上任。熙宁十年,邵雍去世,享年六十七岁,

6. 跪求《邵雍传》翻译

邵雍、字尧夫、祖先是范阳人。

邵雍年少的时侯,自称有雄才大志的人,慷慨激扬的要求取功名。凡是书籍他都要去认真的去读。

开始为学就是艰苦而勤奋的。严冬不生炉子,酷夏不打扇子,几年夜里不上床睡觉。

在苦读中他叹息道:“ 过去的古人们,为求学尚好访友拜师的,而我却没有去过四方。”所以,他就越过黄河、汾河、徒涉江淮、汉江平原。

考察了齐、鲁、宋、郑遗址,用了好长时间。然后幡然归来感叹的说道:“道理就在这里了!”从此再没有出去跑过。

当时李挺之为***城县令,听说邵雍好学,曾经亲自造访他的家。问邵雍说:“孩子,你知道万物中的道理和性质、性命的学说吗?”邵雍回答道:“如果我有幸的话,愿意接受先生的传授教育。”

邵雍就这样拜李挺之为师,学习了《河图》、《洛书》,伏羲氏八卦六十四图像。邵雍初到洛阳的时候,非常贫寒,所居住的房屋四面用草删子挂着挡风避雨。

邵雍打柴为生,烧火做饭赡养自己侍奉自己的父母。虽然总是很穷苦,什么也没有,但他很安然自得其乐的样子是周围的人所不能理解。

到了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他按照礼数安葬了母亲。富弼、司马光、吕公着等贤人退居洛中,敬重邵雍的儒雅高深的学问,为了能经常一起交游,就集资为邵雍置办了接近都市的宅院。

邵雍依据时节耕种收获,衣食自足。 春秋农闲时节,常出入城乡游历、风雨天常不出门,出去就乘着小车,随意所行。

当官的人家听到他那独特熟悉的车音,争相欢迎等候,连小孩子和老夫人和那些仆人、衙役们都会高兴的说“我家先生来到了。”不再直呼他姓名的。

司马光像对待兄弟一样对待邵雍。他们二人的纯正品行为四周乡里所仰慕。

父亲训斥儿子,哥哥教育弟弟都会说:“你要是不好恐怕司马端明、邵雍先生知道的。”官员、读书的人到洛阳,有的不去官府,必到邵雍处拜望。

邵雍与人交谈,喜欢说人家的长处而不谈人家的缺陷。有向他问教的他总尽力的解答,从不用教训的口气说话。

待人不分贵贱和年纪大小,一样诚恳的接待。所以,贤良的人喜欢他的德行,不贤良的人也佩服他的感化力。

一时间洛阳人才特盛行,忠厚之风传遍天下。熙宁年间推行新法,官吏都无法推行,有的辞官而去。

邵雍先生的门生、老朋友居住在州县的,都留下书信来拜访邵雍,邵雍说:“现在正是贤人应该尽力的时候,新法固然严厉,然而你们执行的时候能放宽一点,那么百姓就得到一点好处。辞官有什么好处呢?”嘉佑年间皇帝下诏书寻找隐士,留守王拱辰推荐邵雍应诏。

封他做监主簿,又推举隐士,做颍州团练推官,邵雍再三推辞不得已而接受官职,可是他又称身体有病不去上任。熙宁十年,邵雍去世,享年六十七岁,。

7. 文言文宋儋年暴死脱脱翻译

宋朝参军宋儋年暴毙.范纯仁(范仲淹次子,字尧夫)派弟子吊丧.检视遗体时,发现死者口鼻出血,因此范纯仁怀疑参军是死于非命,经一再逼问,果然供出参军的妾室与小吏有 *** ,于是两人就在鳖肉中下毒.

范纯仁在问过厨子肉食是第几道菜后,说:“哪有中毒的人能支撑到饭局结束?”

再传两人审问,原来宋儋年长年吃素根本不沾肉,两人供说在鳖肉中下毒,只是为了想日后翻案好脱罪活命.事实上是宋儋年酒醉回家后,他妾室又劝他饮下毒酒而死,案情大白后,两人都按律治罪.

8. 勤训 文言文翻译

原文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 无如人之常情,恶劳而好逸:甘食媮衣,玩日愒岁。以之为农,则不能深耕而易耨;以之为工,则不能计日而效功;以之为商,则不能乘时而趋利;以之为士,则不能笃志而立行;徒然食息于天地间,是一蠹耳! 夫天地之化,日新则不敝,故户枢不蠹,流水不腐,诚不欲其常安也。人之心与力,何独不然?劳则思,逸则忘,物之情也。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圣贤不若彼者乎? (选自《恒斋文集》) 译文 谋生的正确方法,莫过于勤快了,因此邵雍说:“一天的计划在于早晨的决定,一年的计划在于春天的决定,一生的计划在于勤劳的决定。”这些话虽然说的浅显,但意义却很深远! 无奈一般人的习性,厌恶劳苦而喜好安乐,只顾眼前吃得好、穿得好,玩掉时间,荒废岁月,让他去当农夫,却不能把土耕深把草除尽;让他去做工人,却不能计算日期来求工作的成效;让他去做商人,却不能把握时机而追求利润;让他去当读书人,却不能坚定志向努力实践。白白生活在人间,好像一只蛀虫罢了! 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是天天更新就不会败坏。因此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蛀蚀,流动的水不会腐臭,实在是上天不想要万物常常安逸啊!人的心思和力量,不是也一样吗?劳苦了就会用心思考,安逸了就会迷惑昏乱,这是一般人的常情。 像大禹那样的圣人,尚且爱惜每一寸的光阴;像陶侃那样贤明的人,尚且爱惜每一分的光阴;又何况在才能、品德方面都比不上他们的人呢?